《沉默(马丁·斯科塞斯执导同名电影)》_精选读书笔记4500字
浅谈远藤周作的《沉默》
2019/09/29
一、缘起
这周我拜读了向往已久的远藤周作先生的小说《沉默》,在书写感想之前,我想先引入一篇今年暑假在日本东北大学研修时写的日记。
今天的“生死学各论”课,虽然没太听懂,发的讲义也不太能看懂,但是非常喜欢,沉醉其中。
老师首先将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待宗教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弗洛伊德基于伦理的名义反对宗教,然而这样的话将其称之为“宗教的”也不为过;荣格则通过心理学现象来瓦解宗教,同时又无意识地抬高了宗教现象。
接着,老师介绍了一位基督教作家远藤周作。列举了他的几部作品,如「沈黙」、「スキャンダル」、「深い河」,并且在课堂上放映了电影《沉默》的介绍片,短短几分钟,借信徒体现的宗教的大悲悯却给我了很深的触动。
讲到“无意识观”,弗洛伊德认为应该有意识地压抑自我,这也成为了被压抑之罪的温床;荣格则认为真正的自己无意识地对自己本身进行创造性的救济。而这真正的自我,俨然具有神性。
借用荣格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远藤周作的小说《沉默》,老师带大家寻找基督面部表情的变化。基督的形象从英雄的受人景仰的到贫弱的受苦受难的。而在“踏み絵”上的耶稣,则是最高的苦难、欢愉和救赎的结合。“踏み絵”即江户时代为证明自己不是天主教徒,让人用脚踏的刻有圣母玛利亚和耶稣像的木板。
这节课带给我的影响,就是几日后和同学逛二手书店时,见到一本远藤周作的「深い河」,于是毫不犹豫地买回来,祭在书架上,等待能看懂的时候到来。
——2019.07.18日记
我用了两个晚上读完这本书,一次是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另一次是在安静的自习室。耳机里列表循环的史诗性BGM很好地烘托了阅读气氛,有时甚至比小说更悲壮。说来真奇怪,有时候单独挑出一段来读,内心激荡着难以言喻的伤痛和震撼,甚至能落下泪来。但全文读完,内心反而非常平静,缠绕着一些未想明白的疑惑。是结局的反转太出人意料么?是作者不厌其烦地重复某几个词汇,又被之前读此书的人特意圈画出来的缘故么?是听到禁教者一方看似合理的解释,而对外来宗教本土适应性的信心产生了动摇么?是为懦弱者一而再再而三地信教弃教而从愤怒转向无所谓了么?是为义者不断地勇敢殉教而从悲痛变为麻木了么?
就像日记里讲的那样,我在“生死学”哲学课上第一次接触到远藤周作先生的《沉默》。在那个让人昏昏欲睡的午后,一位脚踏黑色木屐,身穿浅色衬衫的光头留胡须的年青男教师讲授这门课程。两大张的讲义我几乎看不懂,通过查词才大体明白他在讲什么。不过最直观的视频吸引了我,就是电影《沉默》的预告片。后来我也找过这部电影,网络上似乎只有英文版的《silence》,不过限制地区,近些年内看来是与我无缘了。看不了电影,但是看书有门路,网购了一本日文原著,收货时发现是用一个B5纸大小的硬纸盒包装,将那一本巴掌大的小薄册子保护得完好无损,这使我再一次感到《沉默》的珍贵。
无奈日文原版书也难以读懂,但急于了解故事内容,于是找来电子书,大致读了几章后觉得应该找纸质版认真阅读,于是去图书馆按名索骥,不仅找到《沉默》,连同远藤周作先生的另外三本小说也一并借了回来,计划之后陆续阅读。
在读完一半后,我和日本的同学聊起了这部作品。给她讲述了大致内容,又援引中国道家老子的思想和天演论思想,比较了圣经旧约和新约中上帝和基督形象的区别……天马行空说了一通,从《沉默》出发又不止于《沉默》,忽然发现这本小说内涵的丰富,提供了很多阐释和发散的角度。也引起了日本朋友对这本书的兴趣。
二、刑罚
“故事发生在德川幕府时代,禁教令下长崎海边的村庄,葡萄牙耶稣会教士洛特里哥偷渡日本,暗查恩师因遭受‘穴吊’而宣誓弃教一事,因为这事在当时欧洲人的眼中,不只是个人的挫折,同时也是整个欧洲信仰、思想的耻辱和失败。”故事的开始充满神秘色彩,到底是什么使一个德高望重、意志坚定的传教士被迫放弃了信仰呢?真的只是酷刑吗?
小说中官府对教徒的迫害手段多样而残忍,对肉体的惩罚有两种最为典型。一种名为“水磔”,是将人绑在十字架形状的木桩上,立在海边,待夜晚涨潮时,海水会漫到受刑者的下颌附近,压迫呼吸的水压、海浪的拍打和寒冷使人痛不欲生,在经受两三天的折磨后痛苦地死去。小说中两个信教的村民被施以这种酷刑,第一个夜晚降临时,他们的亲人划船来为他们送饭,却遭到了拒绝,说自己是不久于人世的人了,现在又那么痛苦,不吃饭的话兴许还能早一点儿结束这种折磨。亲人划着船远去,在大雨中终于放声大哭。这些苦难的人啊,身为信徒却只能暗地里祈祷,在肃杀的环境中学会藏好自己的一切情绪,从此悲伤和喜悦都失去了表情。“长久的秘密生活,使得信徒们的脸都变得像假面,这实在是令人心酸、悲伤。我不懂神为什么把这种苦难加在信徒们身上。”像这样通过主人公的视角,不时流露的感伤和困惑真令人心头一颤,非常细腻,非常尖锐。若真是如此,那么神一方面将苦难不断加诸于他的信徒身上(是为了试炼还是其他什么?)另一方面又在目睹了信徒的悲惨遭遇后始终保持着沉默。就像大海在吞没两具倒下信徒的遗体后依然平静一样。“走吧!走吧!到天国的教堂去吧!天国的教堂,遥远的教堂……”在煎熬中,受水磔之刑的教徒唱着天主教的歌。现世只有苦难,只能寄希望于天堂。
另一种刑法更为可怕,名为“穴吊”,是把人像裹尸一样地包起来,只露出头部,接着用绳子倒吊进一个茅坑般的洞里。另外还会在受刑者的耳后穿个洞,使血一滴滴地留下来,更增添绝望感。被倒吊进洞的人脑部充血、手脚被缚,叫人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更卑鄙的是,让教徒受穴吊之刑,如果传教士决定弃教,才能将他们放下。在主人公以为自己将接受最后的审判前的夜晚,他在监狱里饱受内心的折磨,听到仿佛是人打鼾的声音,想象中狱卒的无知惬意和自己的窘困悲惨形成强烈的对比,终于使他出离愤怒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那根本不是什么人睡觉打鼾的声音,而是隔壁教徒被处以穴吊时发出的痛苦的声音。作者这一处的处理相当高明,愈发凸显了怪诞与残忍,使读者打了个措手不及。曾经为了天主教、为了基督、为了圣母、甚至为了这位传教士而牺牲的教徒不可谓不多,很多时候只要传教士宣布弃教,在死亡边缘的教徒就可以获救,但是他从未松口。但在见识了穴吊的可怖之后,特别是正感受着教徒的无尽痛苦时,已弃教的恩师对他说,假如是耶稣自己,也会为教徒而弃教的。“你认为你自己比他们更重要吧?至少认为自己的得救是重要的吧!你如果说出弃教,那些人就可以从洞里回来,从痛苦中获救。虽然如此,你还不弃教,因为你觉得他们背叛教会是很可惜的,像我这样变成教会的污点是可怕的。……基督会弃教的!为了爱!即使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去做至今没有人做过的最痛苦的爱德行为吧。”
以上两种都属于对信教者肉体上的折磨,而灵魂上的折磨则是以耻辱的方式拷问心中的信仰。官府为了鉴别百姓是否信教,或在逼迫传教士弃教的时候会让他们踩圣像,即刻有圣母玛利亚或耶稣面容的木板。行刑者假意安慰,说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教徒如果拒绝这样做,下场就是惨烈的死亡;有时颤抖地抬起脚印在圣像上,面上无意间流露的痛苦神情躲不过行刑者狡猾的眼睛,那么接下来还有“款待”——朝圣母玛利亚的石像吐口水,并做不堪入耳的辱骂。当听到这样的命令后,大多数麻木而良善的日本教徒无论如何都会流下泪水。那位曾经的天主教徒、如今却变本加厉迫害教徒的长官,最晓得日本教徒的心理弱点。苦难的百姓最爱戴圣母玛利亚,这也就成了他们的底线。踏圣像如果尚能被容忍的话,辱骂圣母和吐口水的行为绝对会成为行为者一生抹不掉的污点,永远地受人歧视,遭内心的谴责。
三、基督的面容
在哲学课上,老师带着大家快速阅读讲义,并找出描写基督面容的地方。当时虽然没听懂,却为我提供了一种阅读思路。阅读过程中,我留意了每一处对基督面容的描写。最具总结性和代表性的是第八章的最后——“主啊!好久好久以来,我在心里无数次揣测过你的容貌。尤其是来到日本之后,我揣测过几十次。在躲藏在友义村的山里时,在以小舟渡海时,在山中流浪时,在牢房的晚上。每晚祈祷时都想到你祷告的那副面孔;孤独时想起你祝福的脸;在我被捕的那天想起你背负十字架的表情;而那副面孔深深烙印在我灵魂上,变成这世上最美、最高贵的东西,活在我心中。”作为并列句,增强了语势的同时却也缺少了细节。
这位传教士不曾有一刻忘记他的主人。在人被骗吃了烤鱼而口渴难耐时,他想到的是基督被缚时被人用海绒蘸醋送到口中的情景。在被一个无耻的“教徒”出卖后,他联想的是背叛主的犹大,想象主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复杂情绪对犹大说,“去吧!你所做的快做吧!”那不是出于愤怒,若是愤怒,基督便是将犹大从拯救之列中驱逐出去,使他永堕罪恶之中而不加理会;但是“基督连犹大都拯救”。他的老师说,那是一种厌恶,基督心里仍爱着犹大,只不过对他的行为感到厌恶。
宽恕的、博爱的基督被世人赋予高贵、优美的面容,但日本踩圣像的木板上基督的容颜却干瘦而疲惫。传教士十分清楚,他宣布弃教后将要一脚踩下去的,不仅是基督的脸,更是他认为最美丽、最圣洁的东西,充满着人类的理想和美梦。他脚上的疼痛,其实是内心的痛苦。而仿佛是传教士为使自己心灵解脱而出现的、想象中圣像上的基督对他说,踏下去吧!踏下去吧没关系。我就是为了让你们践踏而来到这世上,为了分担你们的痛苦才背负十字架的。基督之伟大、光辉,在于他连最丑恶、肮脏都拯救,直至奉献他自己。
四、基督教能否在日本生存
这部小说的高度和复杂的体现之一,是日本禁教者和传教士之间博弈式的论辩。最高长官想要“执迷不悟”的传教士明白两点——丑女深情是男人的负担,“石女”(即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在日本没有嫁人的资格。他将天主教等希望在日本传播的外国宗教比作丑女和“石女”,而日本则是那个不堪重负的男人。他还将日本比作沼泽,这些外来宗教无法在沼泽里生根,迟早会烂掉,即便这些传教士的初心是善的,即便这些宗教在欧洲国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不要把你们认为是好的东西强加给我们,禁教者恼怒地对传教士这样说。每次传教士的到来和辗转,都会导致日本潜藏的教徒浮出水面,然后被捕身亡。这也引发了传教士自身的痛苦,毕竟他远渡重洋、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这个东方的国度,并不是为了带来一次又一次教徒的死亡,而是希望使天主教的根延续下去。但现实就是这样无情。
传教士最后的希望被弃教的老师以平静的语气消解。老师告诉他,日本人信仰的其实早已不是他们的天主教,而是慢慢变成了其他别的什么东西,他们所祈祷的不是天主教的神。他们甚至一开始因为翻译失误的缘故而将天主教误以为是崇拜他们的太阳神。这个故事以禁教为背景,虽然中间一个章节涉及了禁教者对于禁教理由的抽象解释,却令我无法完全理解那样严厉禁教的缘由。虽说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可作为合理的解释,但从社会发展状况上又有什么样的根本因素?或者说只是因为专制而依据统治者的喜恶裁决?就连适应中国文化的佛教都曾有过被统治者捧上云端和惨遭灭教的经历。之后还应作客观的分析。
五、结语
私以为,从远藤周作的《沉默》中找到了毕业论文的方向,欣喜不已。计划本学期收集相关内容并作详细阅读和记录,为每两年一篇的毕业论文早作打算,找到出路。在此过程中,我也会慎重考虑,广泛深入地了解,最终决定人生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