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莎士比亚书店》_读书笔记_2200字

《莎士比亚书店》_读书笔记2200字

Paris time ——warming dusk
假如天堂也有书店
晚春巴黎的黄昏,灯光亮起来了,太阳还没有完全落下。巴黎圣母院圣心节的弥撒刚刚开始,在亮与晴交界的时候,我从圣母院漫走过西勒桥,终于晃荡在著名的塞纳左岸。
穆斯林会去朝圣麦加,耶稣门徒会膜拜梵蒂冈,读书人就一定要去莎士比亚书店。
抬头望见的时候,只觉文艺腔调的男女各得其所,中国女孩坐在门前的树椅上发呆,拉琴的男人在聊天,颓遢清秀的男人在看海报……总之,那神态告诉我,那是沧海中最不凡的一粟,他们不会在LV门前排队,他们不会戴卡地亚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在游逛的伊始就一头撞见了,撞见了我梦寐以久的小书店,在存在主义的圣地,在又见左岸的黄昏刹那。
巴黎因塞纳左岸而巴黎,塞纳因左岸而塞纳。河水与城市的不凡都浸染了永远无法复制的人文腔调而别具一格。拉丁区是左岸的中心,“莎士比亚伙伴”书店,就是这个中心里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明珠。这是一家传奇的英文书店。
【莎士比亚书店的光阴】
故事要从一次大战末期的巴黎谈起,主角是一位来自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女子丝薇雅?毕奇。对巴黎的迷恋,使得曾在巴黎度过少年时期的丝薇雅在三十岁时重返巴黎。研究当代法国文学的丝薇雅结识了在河左岸开法文书店的阿德里安娜?莫霓耶。两人一见如故,一战后,丝薇雅在阿德里安娜的鼓励下,在阿德里安娜书店对门开了一家英文书店,方便骚人墨客在两家书店间穿梭。
丝薇雅将书店命名为shakespeare and company,意指“莎士比亚及同伴”。书店从开张起,就不曾冷清过,通过阿德里安娜,丝薇雅结识了法国当时最卓越的文艺人士。一次大战后,画家毕加索、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作家乔伊斯、舞蹈家邓肯等人进入丝薇雅的精英聚落,使得“莎士比亚书店”名噪一时。他们或在此高谈阔论、或借阅书刊、或发表新作。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庞德以及D.H.劳伦斯都是书店的座上客。
二战爆发后,纳粹进占巴黎,犹太裔的丝薇雅却拒绝美国大使馆的安排潜回美国。她执意固守书店与巴黎的友人共患难。1941年某日,一名德国军官因丝薇雅拒绝卖他一本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于是扬言要没收所有的书,焦急的丝薇雅当下与友人将所有的书籍搬离店面,甚至将招牌的店名漆掉……德军没有抄到一本书,却带走了书店的主人。丝薇雅在拘留所度过了六个月,出狱 后却再也提不起劲重新开店。她在晚年回忆录中写到:让未能躬逢其盛的我们,能借书而稍减遗憾。1962年,丝薇雅在她的第二故乡巴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故事到此并未结束,“莎士比亚书店”在消失二十余年后重现巴黎。一位美国文艺青年乔治?惠特曼在1950年代到巴黎念大学,然后靠祖产买下河左岸拉丁区旁的一栋三层建筑,开了英文书店“弥斯楚”,1964年莎翁诞辰四百周年时,乔治将书店更名为“莎士比亚”,沿用丝薇雅的店名。他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命名为丝薇雅?毕奇?惠特曼,以纪念前辈。
【莎士比亚书店的人文】
文学青年初来巴黎时大都一文不名,有的不仅买不起书,而且常常连租书费也交不起。每每遇到这样的顾客,丝薇雅总要热情地伸出援手给予帮助。
海明威1921年到巴黎时,手持他在美国的作家朋友安德森的介绍信找到“莎士比亚及同伴”书店,海明威当时没钱买书,莎士比亚书店给他提供了借书的便利,不要求他先交保金,登个记就可以拿书走人。贪心的海明威第一次就一口气借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那也是海明威第一次接触苏俄文学,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之后的日子里,海明威时常在完成写作的下午,从租住的公寓一路走过来,最后拐进与奥德翁广场相通的奥德翁街,来到书店,或借几本自己心仪的书,或与丝薇雅神聊。时间长了便成了书店的常客,书店为了减轻他借书或买书的负担,便在书店的二楼放上一张行军床,他只要愿意,可以躺在店里看他想看的书,无须借更无须买。海明威在“莎士比亚及同伴”书店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这样的温暖伴随他度过了在巴黎最初的艰难时期。对此,他一直感铭在心,在他晚年的回忆录《流动的圣节》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这家书店,并对丝薇雅表现出特别的敬意。
每个星期天的午茶时间和星期一晚上的户外诗歌朗诵,已经成了莎士比亚书店的传统。书店每天中午开门,午夜关门。早到的顾客要帮乔治把书搬到门外朝塞纳河的街面上,再插上一欧元两欧元的打折小牌子。体力劳动所得的报偿是老乔治准备的冰茶,茶杯是法国的小个胖肚酸奶瓶。二楼是图书馆、谈话间、写作小间和铺着毛毯的几张行军床,三楼是乔治和他女儿的书房和卧室。到处都是书,每一个转角每一个过道,从地板到天花板,甚至厨房洗涤槽上面。
书店二楼的墙上写着“莫要对陌生人不好,因为他可能是个化了装的天使”一行大字,并配有一首小诗:如果你在一个冰冷的雨夜来到巴黎/请到对陌生人友好的莎士比亚书店/我的风滚草旅店/拿一本《罗密欧与茱丽叶》/睡个香甜觉。二楼的行军床就是派这个用场,免费提供给爱书的旅人住宿栖息,乔治戏称他的书店是“滚草旅馆”倒是相当传神。
我用手摸摸行军床,触触当年海明威写下的便签条。每个访客都如我一般安之若素,百分之八十的人和我一样,都是自国外来此朝圣的观光客,只要能亲临现场就已心满意足。一个书店代表着一种淳厚的人文精神和仁慈的处世之道,该是何等地让读书人热泪盈眶。店前的薰衣草开了又谢,莎士比亚书店,总是小小的,挤挤的,暖暖的。
假如天堂也有书店,我想,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2008年6月记述于巴黎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