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老大,天使老二: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家庭教育》_读书笔记1800字
给四星是因为日记里描述恺恺和骐骐生活的部分太生动精彩!
观点是个人的,知识是可以学习的。这些都是可以寻找到不同的甚至是对立面的。但故事里的人生与经历是无可替代的。
虽然读到后来会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大概是自己的观点+某个科学的知识信息点引用+展开论述+引入案例(日记)。这些观点大部分和其他育儿书里也有提及,新的知识点或信息点的引入也会让我在某些时候跳出一种质疑的感觉,(并不是质疑作者或者质疑观点,只是觉得这样的数据的引入只是为了印证作者的观点,但并不代表着全部的事实。会让我保有一个念头是“真的是这样吗?”)但当回到恺恺和骐骐的世界里的时候,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事了。真的非常感谢作者在书中记录与分享的恺恺和骐骐日常的点滴。能够以这样的方式看到不同的小朋友的世界对我来说真的是会有一种幸运的感觉。因为太难得了。
也正是在这些具体的故事之中,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养育孩子中所创造的点滴。其中真的不乏一些可以学习的方式。比如里面提及的很多和小朋友的具体的互动的内容(再次感叹真的太有趣了!!),会让我对将来用什么样的方式与自己家的小朋友对话与沟通有了更明确的了解与认识。【这个部分提醒自己要找时间整理下。】那些曾经以文字方式存在的育儿信条与观点也在作者的讲述中有了具体的模样。
回到我自己身上。虽然小慈出生的这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几乎在每天的手帐里还有朋友圈里都会记录一些和她有关的内容,但我也一直在寻找更好的记录视角和记录方式。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获得了新的启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每天的日记里记录的内容更多是从我的视角对自己生活进行回顾。在这里,即便有小慈的部分也只是作为“我生命中的存在”来记录的,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主角是我。我自己在记录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这个视角的局限性:不够具体和生动。它虽然连贯,但缺失了很多具体的特殊的独一无二的细节。朋友圈里留下的内容虽然拥有了细节,但是参杂着其他生活和思考的部分,当要搜索和回顾的时候变得没那么容易。
所以接下来打算在手机里开一个备忘录用来记录小慈生活的种种,以及家人和她的互动。其实最希望的还是能够通过手写的方式来记录这个过程(之前也是因为总想着,但很可惜的是对现在的我来说,能够坐在书桌前的时间太有限,有更多更重要的任务需要我在这段时间完成。)所以能够用电子的方式来记录这一切也是好的。重要的是有这么一个专门用来记录这些细节的空间。事实上,手机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和及时性,昨天开始我已经着手开始相应的记录。
——————————
【190803,小慈17m】
今天收到朴朴送的东西之后我把其中的塑料透明手套拿出来给小慈玩,告诉她这是手套。她很开心地戴着手套在家里走了很多圈。
下午睡醒之后,她在大厅晃荡的时候捡到了地上的一个小透明袋子。她将袋子套在手上,然后边走边说,手套手套。
——————————
书写的重点在于以小朋友为主体去描述她的行为与语言的表达。写完之后就发现这样一种视角的书写和直观的视频与照片又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多了一些更私人主导的细节的部分。(照片的整体是私人的,但呈现的内容是客观的。书写的整体是客观的观察的视角,但呈现的方式和呈现的内容是私人的。)
写了两天之后就发现其实可以加入更多的东西作为一种补充,比如对于自己的某些互动行为的反思,以及对于她的状态的规律的总结。
期待积攒一阵子之后的阅读啦!也打算和老罗还有家里的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分享这个部分。
最后,在养育这条路上,我们从来不缺如何去做更好的父母的知识的参考与指导,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奉的理念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养育的选择。但我们需要有一个渠道,一个载体,一个空间甚至是几个空间来专门来记录和盛放这个过程。
以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相较于大人,孩子才是走在这个世界最前端的人。就像在日常的追逐游戏中,我们总是跟在他们背后跑,然后渐渐跟不上他们的步伐。不要试图用自己的想法去替代或者指导他们,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视角太不同。他们带着他们新的鲜活的生命和经验,走在他们的路上,走在世界的前端。他们拥有与我们不一样的世界。只要跟着他们的步伐就好,这样我们也有机会去看到这另一个世界的模样。我保证,那会让你感到惊喜连连。
(以上是看完书之后随手写的读书笔记,还有些具体的内容,还等待自己补充和笔记啦。提醒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