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线》_精选读书笔记1300字
与其他诸多反映金融危机的著作有所不同,本书作者——前IMF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迈拉詹避开了就事论事的分析视角,而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中反思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本书充满辩证的思考,值得一读。
作者借用了地质学中“断层线”的概念:地震往往实验者断层线而爆发的,因此沿着断层线的痕迹去追溯,可以把握金融危机的本质及其演变。而且即便已发生的金融危机余波逐渐消散,倘若这些断层线不能弥合,危机就会再次上演,只不过是以另外的形式。
总结起来,作者造成金融危机爆发的断层线有三:一是民主国家愈演愈烈的国内政治压力,即政治家为消弭贫富分化所带来的积怨,过度放松/刺激信贷市场,从而使“穷人在过度消费和资产价格上涨中得到满足。虽然我们不能说这是民主政体内生的问题,但激烈的选举和轮流执政政治体制确定使得政策更倾向于短期。从逻辑上看,治疗贫富分化的方法,在于为其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即在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为穷人提供长期的支持,以便其获得基本的保障并在劳动力市场中站稳脚跟。美国在这方面做得是显著不够的,最近的数据表明,美国过去十年的大学普及率甚至出现下降。
第二类断层线在于全球经济增长模式下引发的国际贸易长期的失衡,以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美国消费过剩而储蓄不足,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出口作为导向,造成出口过剩,这造成美国巨额的赤字和新兴经济体巨额的顺差。其后这些顺差又流入美国国债市场,长期的压低美国信贷成本,造成消费进一步过剩和金融泡沫。当然,要解决这一失衡,需要进行国际协调,改变双方的经济模式,单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从政治的角度,无疑最优的是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相互指责。中国当然有理由认为中国自身不是美国逆差的原因,因为即便采取贸易战的方式,美国的逆差没有减少而是转移,美国则指责中国应该扩大进口,实际上中国是想扩大进口的,但大量美国商品却是对中国出口受限的。
第三类断层线在于金融体系内部激励惩罚兼容机制的失调。过去一段时间金融监管政策本身体现了对风险追逐行为极大的包容。譬如政府信用向“大而不倒”机构的延伸,以及所谓的“格林斯潘期权”:由于美联储很难判断资产价格是否处于泡沫,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不作直接干预,而进行一定的风险应对。但人们又知道倘若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美联储又不会无动于衷。这种不对称性推动了人们对于风险的追逐。即便是现在,美联储的政策也有看重资产价格之嫌。
作者认为上述断层线共同作用造成了金融危机的发生,政府需要采取长效机制和国际合作才能将上述断层线弥合。实际上我们看到这几年来,断层线还在持续,造成风险:全球的投资储蓄失衡仍在继续,中国和美国采取对抗而不是合作解决问题;全球央行为缓解经济和就业问题,进行持续性的宽松,大量资本涌入债券和房地产市场,美国BBB级和垃圾级债券市场已经是金融危机前的数倍,而全球主要城市的房价也经历了明显的上涨,一旦发生信用利差的大幅上行或者房价的明显下跌,市场很容易出现自我紧缩……政治家们和经济技术官僚们确实需要作出更多努力,作为投资者的我们也需要持续的关注断层线的发展以便做出更审慎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