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错觉》_精选读书笔记1400字
本书三个核心主题:无知,理解的错觉和知识共同体。
思维的本质是缜密地使用无论源自内在还是外在的知识,由于无法精确地划分知识来自内在还是外在,我们便生活于知识的错觉之中。我们败就败在,这本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所以我们常常对自己不知道什么,一无所知。
知道自己知道,是指我们对自己已知什么心知肚明;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指我们对自己不知道什么有自知之明;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指我们对未知的愚昧无知。
无知绝非幸事,但也非痛苦不堪。对人类而言,无知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我们的本来状态,对任何人来说,这世界都有太多的复杂性待理解。无知可能令人沮丧,但问题并不在于物质本身,而是我们深陷其中,却浑然不觉。
邓宁担忧的并非人类多么无知,而是无知的人类,不知道自己究竟多么无知,他指出:我们不善于看到自己的未知。
邓宁 克鲁格效应,即表现最差的人也总是高估自身的能力。
我们生活在一种高估自身理解力的错觉中。
古尔德对过往事件的不可避免性的观察结论,正是对人类无知的深刻洞见,我们只是意识不到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罢了。
我们高估对事物运行规则的理解能力,即使一窍不通,也笃信自己无所不能,对复杂性视而不见,说服自己,相信一切尽在掌控,哪怕事实并非如此,还用所谓的知识和信条,将观点和行为合理化,包装的冠冕堂皇,否认复杂性,聊以自慰,这正是理解的错觉。
深思熟虑,只占我们思维运转的一小部分,大多数认识过程都是潜意识下的直觉思维产物。
变得聪明,即意味着有能力从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洪流中攫取更深层,更抽象的信息。
避开错觉,会更加精准地认识世界,对自己的已知和未知都一清二楚,有助于实现你的目标,将更清楚自己实力,踏实地履行自己的承诺。
错觉通过鼓励我们对另外世界,其他目标和不同结局的想象,从而激发创新性的产品诞生,能够激励我们探索未曾涉足之事。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们利用多个实体的协同作业来造就大规模的智能体系,人类能成为空前复杂而强大的物种,不仅取决于个体脑的成就,还仰赖于群体脑的协作。
正在追寻复杂且一致的目标的多重认识系统的协调性,推动着人类智能的演进,这被称为社会脑假说,它将智力的增长归结于人类社群组织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
在一个知识共同体中,比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获取知识的权限。
知识的诅咒即我们倾向于认为吾之所想即人之所想,在知识错觉中,倾向于认为人之所思即吾之所思。
与这些相伴而来的隐忧,是我们正在与真正重要的东西失去联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分享知识的共同体当中,每个个体都无法分辨出知识到底储存在自己还是别人的脑袋里,真伪难辨,引发深度错觉。
在认识能力上,思维是远远高于感官的,控制错觉,我们总是自信地犯错。
科学就是剥离可感因素,更加精确,更加客观,更有助于人们清晰认识这个世界,与之达成共识。
科学是我们信仰永恒与严格的真理的主要根源,也是信仰超感的可知世界的主要根源。
因果推理是我们试图用已知的因果机制对变化作出解释,它通过理性论证,帮助我们预测因会结出怎样的果。
联想式思维与规则式思维,能够缜密的思考问题,共同协作设法克服直觉因果模式中的弱点和痼疾。
学习的精髓在于,我们精进的能力不会立竿见影,而是在多年以后,突显其价值,将个人理性奉为圭臬,为现代社会镶嵌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