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嚣张的特权:美元的国际化之路及对中国的启示》_精选读书笔记1400字
本书沿着历史的脉络,将美元夺取并维持世界货币“嚣张特权”的过程娓娓道来。作者认为一国货币要成为世界货币,除了其经济和贸易水平要到达不可忽视的巨大体量之外,更需要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附加灵活得当的货币政策和有明确约束的财政纪律。基于此,尽管存在种种问题,美元的特权还会延续,欧元需要破除政策困境,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在于开放金融市场。整本书的基本架构可分为美元如何获得霸权、美元如何维持霸权和当前的困境三个部分。
在美元之前,英镑曾是最主要的世界货币。19世纪到20世纪初,日不落帝国拥有最幅员辽阔的领土,这些土地之上有品种繁多的商品产出,而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和资金结算都是以英镑进行的。相应的,英镑充沛的流动性和广泛的交易媒介职能支撑伦敦成为最重要的货币借贷市场,英镑盈余者可以将手中货币借出,而那些急需资金的人也可以到伦敦,而不是巴黎或者纽约借到成本最为低廉的资金。很显然上述过程是正反馈的,也即是作者所说的“在位货币”的优势。
早在1890年,美国工业产出就居世界首位,贸易量也位于前三,但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份额却排名西方强国末端,美国商人面临在跨国交易中使用英镑计价的承兑汇票的尴尬局面。此时美元的主要问题在于单一银行制下货币市场的羸弱。1913年美联储成立后,推动各分行购买承兑汇票以稳定和降低贴现率,并支持美国本土银行扩大全球网络以便向美国商人提供资金借贷和划转便利。短短十年,美国进出口贸易中便有一半以上是通过美元结算的银行承兑汇票进行。由此产生两点启示:一是世界货币虽然总体上是“自发过程”,但背后确有政府推动的影子。二是那些经济强劲的国家,货币国际化的过程可能会超出人们的原有预期。作者在此提示不要小觑人民币。
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成为全球资金的避风港,与此同时成为全球经济产出或金融市场最强盛的国家,英镑和美元完成世界货币的交替。尽管后来,尼克松曾抱怨美国为美元金汇率体系付出太多,但他显然忘记了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讨论中,美国强硬拒绝了凯恩斯的建议,英镑没能与美元分羹的往事,以及后来美元是如何享受特权带来的种种好处的。二战后以来,各国始终在抱怨美国是如何以最低廉的资金成本为本国经济提供支持,以及将自身问题转嫁于全球共同分担的。
那么有没有替代方案?作者在讨论欧元、SDR和人民币后,认为短期内没有可能,美元的“嚣张特权”会延续,正如PIMCO格罗斯所说的。“美元是一堆脏衬衫中最不脏的一件”,各国货币都有甚至是比美元更严重的问题。欧元的问题在于其缺乏统一的财政,糟糕的福利制度下,“德国人抱怨其需要延迟退休两年以支持南欧人早日退休并继续体面生活”,同时欧元区内任何重大决策都需要漫长的决策过程,使其丧失灵活性。同时财政的割裂造成了债券市场的割裂和流动性不足。
SDR具有更严重的问题,首先其本不是一个主权货币,另外不会有私人主体愿意持有SDR,因为除了国家之间的结算外,SDR毫无用处,没有以此标价的资产和金融市场。尽管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贸易国,但其金融市场依然是封闭和保守的,作者认为尽管未来会发生,但是中国的决策者不会轻易放弃金融抑制以支持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金融制度安排,对外开放显然会对其构成威胁。当然最后,作者也警告美国虽然短期特权依然会维持,但倘若继续依赖货币和财政双宽的政策,不加强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投入重整美国的竞争力,美元的特权终会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