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永别了,武器(诺贝尔文学奖大系)》_读书笔记_1100字

《永别了,武器(诺贝尔文学奖大系)》_读书笔记1100字

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读书了吧,从开始分配的惶恐,到已经大致落编的尘埃落定,而后又转变为对未来的迷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从大学的象牙塔走出,开始试着融入基层,融入社会,许多成长和选择的烦恼接踵而至,我想我快要被打败了,快要放弃了。这时候我想起了海明威,想起了他笔下的那个被现实摧残的遍体鳞伤,精神上却屹立不倒的古巴渔夫。

“马诺林,我被它们打败了,”他说,“我真被它们打败了。”“那条大鱼可没打败你。”

谈谈海明威吧,这个传奇的人,背负着盛大的名誉后,用其父亲自杀的一杆枪结束了自己六十一岁的生命。可能他觉得自己已经江郎才尽了,或者他觉得身体的苦痛太过于难以承受了,或者他想让世人记住最耀眼的自己。不论如何,他终究是选择了自杀。

在出院的第一个周日,他一大清早就起来了,看了一眼还在睡梦中的妻子,便独自一人下了楼,取出父亲自杀时用的那杆来复枪,在厨房中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回到作品本身吧。《永别了,武器》描述了主人公亨利在一战期间的种种经历,从逢场作戏遇到凯瑟琳,到后来爱上她。因为战场形势的不断变换,而后亨利和凯瑟琳逃亡到瑞士,到全文最后凯瑟琳因难产死亡,亨利在黑夜冒着大雨一个人落寞的走向旅馆而结束。

我赶走他们后,关上门,灭了灯,可感觉还是不好,活像是跟雕像道别。过了一会儿,我离开医院,在雨中,向旅馆方向走去。

从作者的经历来分析,海明威似乎想透过亨利的经历,塑造一个肉体倍受摧残,精神备受折磨,但内心依旧强大的人,这或许是作者对自身的一种隐射。主人公亨利在战争的受伤的经历很多可以认为是海明威本人的一种真实写照,在一战中曾担任救伤队救护车司机,在战争中膝盖受伤,都可以从作者身上找到影子。

人所历经的磨难无外乎两种,一种是肉体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每个人都会历经这些诸多的磨难,每一个人都有形形色色故事。记得前几天主任在台上激情昂扬的做动员,我内心无比的鄙弃,满嘴的情怀信仰,私下的卑鄙龌龊,全让他占尽了。当时,我真的很想哭,我想他的地位应该是我们这些坐在下面的人想要极力达到的一种状态吧。可我一想我要努力才能变成他的现在样子,我忍不住的想哭。人真的就是这样吗?不断被现实打败,并不断在改变,不断在成长。精神的折磨,远远胜过我在这里所经历的苦痛。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经受历练,才能够顽强地面对一切冷酷的现实,才不会去抱怨那个伟大而宽容的时代。

我想我快要被打败了。

海明威被打败过吗?

至少在他描绘的人物中,不曾被任何世事所打败。

但他自己呢?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