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姆勒先生的行星》_读书笔记1500字
索尔•贝娄对困境的表述可以以“物化”、“异化”和盲目地追求“成功”等概括。这本《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近乎完美的阐释了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主人公赛姆勒对人生理想和终极真理的追求,就很好的体现出贝娄对后工业社会人类的“物化”现象和“成功”情结的反拨,由此也揭示出索尔•贝娄小说的一个永恒主题“求索”,即人类对心灵绿洲和精神家园的不懈追寻。
贝娄的小说表现了这样一个主题,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中,艺术被边缘化了。“艺术在科学面前总是卑躬屈膝”。历史和文学不过是“装点门面”而已,而数学和物理科学则“立于不败之地”。科学从部分人类那里获得了认识深层次事物的全部能力并垄断了它,而把其他人都留在了非常虚弱的状况之中。虚弱中的人们于是写诗、绘画,搞点人文学科,雕虫弄术实在是太白痴了。在这个实用主义至上的社会里、在人们心目中,自然科学的功用要远远大于文学和哲学等人文科学。诗人作为艺术的代表遭到和艺术同样的被遗弃和冷落。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从某些层面给我感觉像是一部冥思小说,书中充斥着赛姆勒先生大段大段对人性、历史、宗教、人类过去与未来等重大问题的思索,以至于很多人从美学的角度对此表达不满,许多人甚至指控作者索尔•贝娄在这部作品里“大肆宣泄种族主义倾向、对女人的厌恶和清教徒似的褊狭。毋庸讳言,贝娄的确通过赛姆勒这一人物的塑造和一系列令人不安的场景描写表达自己对他所处的那个年代社会与文化状况的不满,连续不断的抗议活动、性行为与日俱增的随意性、暴力冲突的频繁发生,所有这一切都让他感到困惑与愤恨。在这本书里,贝娄对当时社会及文化的批判可以说是富于挑逗性的,在一个非黑格尔精神泛滥的语境下明目张胆地以黑格尔的“合理性”思想为尺度对实然存在进行露骨的批判。
有人把作者所处的年代称为一个“黄昏区域”,在犹新的记忆和写就的历史之间左右为难,贝娄在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他对所处历史时期的态度也可以描述为在记忆和历史之间左右为难。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批判精神是贝娄在该部作品之前全部创作的特征之一,但随后而来的风起云涌的所谓“新左派”抗议浪潮和年轻人种种离经叛道的激进主义思想与行为,特别是不断升级的暴力事件的频发,又让他感到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传统思想文化似乎呈现出了第二轮崩溃的趋势,从而对过去体面社会的文雅生活和秩序产生留恋之情。作者在写就的历史和对往昔记忆之间的这种冲突与矛盾在这本书里表现得极为突出。贝娄和他创造的小说主人公赛姆勒先生一样,一脚踏入了他们并不欣赏的正在写就的历史中,另一脚却留在虽不无疯狂但也令人追忆的过去。
不断变得暴躁的新世界让作者索尔•贝娄对现实的社会生活充满了怀疑,对启蒙主义所倡导的理性与秩序产生了向往,作者的这种情绪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但恰恰是这样的情绪体现了一个严肃作家抵制以顺应潮流为特征的媚俗主义的道德态度,怀疑主义、批判精神总是比美化现存社会与政治状况的伪装要高尚,是艺术创作值得称赞的品质。个人情绪在作品中的过分外露并不可取,但情绪和情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个人的一种心境、一种烦恼通过沉思转化为一种对社会的批判也是一种合理的写作心态。虽然作者在黑人和妇女要求平等和权力的运动里、在激进的学生运动里更多地看见了他所珍视的传统文化正受到破坏与消解,并为此感到悲观与忧虑,但他在这本书里描绘的人类情感与情绪是清晰、强烈而又真实的,作品表现出的强烈的道德关注是他对自己生活其中的社会历史空间热诚的回应。无论我们是否赞成作者的观点、是否同情他的态度,《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这部小说的确为我们全面认识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和人类生活提供了一个艺术而富有启发意义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