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自助游》_精选读书笔记1400字
贵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不去不知道。
都说贵州是多彩的,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自然风光。二是民族风情。三是地理环境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自然风光,自古有之,是贵州的天然宝库。喀斯特地貌让这里独具特色,山虽然不高,可数量极多, 一个一个像馒头一样的山峰,让山多成林。所以有俗语“地无三尺平”。而另外一句“天无三日晴”,便是对这里降雨量丰富的最恰当的描述,黄果树瀑布便是水资源丰富的代表,整个瀑布既高且宽,水量充沛,这是地球母亲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礼物。
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全国有56个民族,而这里就有49个。我们经常讲的“蛮”“夷”,原来这是古代对这里少数民族的称呼。“蛮”是苗族,是蚩尤的后代,黄帝大战蚩尤,蚩尤战败后便逃到了这个山多水多的贵州。“夷”是布依族,是贵州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当然,民族故事也相应成趣。元朝的时候,蒙古皇室的贵族——铁木真的后代来到这里,本是享受荣华富贵、食邑一方的,可好景不长,元朝灭亡。其后代怕受到明朝的追剿,便想隐姓埋名。于是把“铁”字的右边“失”去掉,再去掉“金”字最下的一横,是为“余”姓。这些姓余的蒙古族便在贵州世世代代的生活了下去,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们才逐渐恢复了自己少数民族的特性。另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东乡人,因起祖上从贵州的东边迁入而得名。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花费了大量时间,建国初期基本确定为56个民族。可是东乡人就属于未识别的特例,而国家有规定,少数民族原则上不能增加。这该怎么办?东乡人派出自己代表和政府的民族识别工作者一起考察了很多别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比如瑶族畲族。经过大量的考察和调研,最后发现都东乡人的生活习俗和畲族的比较相似。于是把东乡人这个集体划分为畲族,并建立了民族自治乡自治县。这么多的民族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虽然说是大杂居小聚居,可是还是有相互的融合和交流的。而这就是民族团结之花最靓丽的本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贵州的地理自然地理碰出了绚丽的火花。用三个例子就可以说明一切。第一,中国天眼(FAST),全称叫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最大,没有之一,用于发现外太空的脉冲星。天眼之父南仁东花了20多年,走遍全国的山山水水,才在贵州的平塘县一个叫大窝凼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四面环山适合建造的绝佳之地。第二,大数据中心,大数据是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而在贵州发展大数据有很多优势,比如气候适宜,没有极端天气,没有自然地理灾害,适合大数据硬件设备的存放和运行,贵州水资源丰富,水电便宜运行成本低等。第三就是桥文化博物馆了,贵州山多水多,既有高原也有大峡谷,而这几年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修高速高铁等在这里如火如荼,就修建了很多跨峡谷跨河流的大桥。比如北盘江大桥,清水河大桥。桥很高,跨幅也大,设计难度高,修建难度大。而这些都没有阻挡中国人的雄心,这些大桥就是当下我们伟大工程的缩影。因为碰到了这个时代,贵州的潜力才能慢慢的被激发,被激活。
我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定是幸福的。天然的资源禀赋,美丽的绿色家园是他们幸福的源泉。虽然他们祖上可能是因为避难,或是因为逃难来到了这里,可现在的他们把家园建设的很美好。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他们看到的再也不是一个贫困落后的贵州,而是一个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贵州。这里花开正艳,这里春色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