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无神论者》_读书笔记1100字
去年读了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实在是一本不错的作品,清晰明确地将哲学赋予人的意义整理和归纳,让人爱上哲学与生活。而这本《写给无神论者》则是在致力于分析科学技术冲击宗教崇拜的今天,在无神论者当道的时代,分析宗教的使用价值。本书旨在调和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对宗教的超自然方面表示反感,另一方面又对宗教的某些理念和做法表示崇敬。
对于这一点本书并非首开先河。同样,本书关注宗教的实际效果,而非单纯的理论效果,在这方面也非首开先河。在此轨道上已有不少先人作出了努力,其中最具决定意义者当数19世纪的远见卓识者、那位性情古怪不时精神失常的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
他一生宣扬人道,强调平衡宗教信仰与无神论的思想,甚至让二者发生交集,融合。当然,这一点是行不通的,人是一种二元思维的动物,非此即彼。这由我们生活的太阳系决定,我们一生只致力于选择一颗恒星(太阳)去生活,就很难去接受二元的理论和思维。所以,他的思想注定是失败的,非常理的。
而在阿兰·德波顿在孔德思想的基础上,更亲切谨慎地分析了宗教的价值。从群体的相处交往、人类的情感、看待世界的态度、建筑这一物质实在对人的影响、以及宗教对于艺术灵魂的启发、宗教体制优于个体思想的地方来论述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实用性。目的是要识别那些我们可从宗教中抢救出来的有益内容,包括如何培育群体归属感,如何让人们更加和善,如何抵消目前广告对商业价值的过分偏重,如何选择并且利用世俗圣贤,如何反思大学战略并改进文化教育方法,如何重新设计旅馆和休闲场所,如何更好地承认我们内心孩子般的需求,如何放弃某些会起反作用的乐观主义,如何通过壮丽和超然的体验来获得博大的视角,如何改组现有的博物馆,如何利用建筑来寄托价值观,以及最后一点,如何凝聚各人分散的工作,以在体制的领导下把大家护理心灵的努力整合起来。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是被说服的。宗教的退潮使得人类的某些需求不能得到照应,而试图反思这些需求时所遇到的一个中心问题却是新颖性障碍。
而阿兰·德波顿书中的这个宗教将因其感染力和实用性而值得拥抱,不会仅仅因为引发他人的恐惧并代表了通向更好生活的唯一通行证而为众人追捧。
如果阿兰·德波顿的思想放在体制种被接纳,被宣扬,那么现代心灵的许多问题可以由宗教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来加以成功应对,条件是让这些解决办法从孕育它们的那个超自然框架中剥离出来。宗教信仰中的智慧属于全体人类,其中包括我们当中最富理性的人,这一智慧值得无神论者——超自然体系最大的敌人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重新加以汲取。各路宗教时断时续地让人看到,它们实在是那么有用、有效并充满才智,断不可只留给信教者独自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