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_精选读书笔记2200字
十读而再,这是我对自己的一个要求。但愿这一阅读、思考的过程,或能充斥本人接下来的整个余生。谢谢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享誉国际的社会学家金耀基先生。◎自1966年出版《从传统到现代》到今年(2015年)出版《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前后恰恰是半个世纪。中国现代化与中国现代性之研究,是金先生一生学术志业之所在,五十年的书写一半是直接或间接环绕着这个学术课题的。《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从传统到现代》一书的承续与发展。这个选集所收的九篇文字是金先生半个世纪中,在不同时间,对中国的传统文明在现代转型中出现不同层面与层次的“问题”的论述,各篇之间互有贯通、间多重复,但皆独立:首篇《中国现代化与文明转型》,是金先生半世纪来中国现代化与中国现代性研究的最新文章,此文系对历时150年、跨越三世纪的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综合通贯之诠释。金先生专门在此文中疏解他近年提出的从农业社会经济到工业社会经济、从帝制君主到共和民主、从经学到科学这一中国现代化三个主旋律,其意义不止造成社会的大转变,更是造成了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大转型。百年来中国现代文明的出现,是真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的现代化》,是金先生半世纪里中国现代化书写的第一篇文字,它也是1966年出版《从传统到现代》一书的中心论述。值得一提的是,当金先生在台湾出版《从传统到现代》时,中国大陆却正爆发了全面反现代化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现代转向”的漫长革命》写于2000年,距《中国的现代化》一文已有三十四年,这三十四年中最大的变化是中国大陆在“文化大革命”的荒墟上重上现代化的征程,且赢得“世界工厂”称号。当第三个千纪年(2000年)来临之际,中国大陆,与亚洲“四小龙”的中国台湾与香港地区都已晋身为新兴的工业化社会。事实上,中国在进入第三个千纪年或二十一世纪启始之日,中国在经济、政治、教育、学术等领域已全方位地转向一个现代型的社会文化。中国现代化自十九世纪中叶,因鸦片战争引发的曾(国藩)李(鸿章)洋务自强运动起,历经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前后跨越三个世纪。《东亚另类现代性的兴起》,是把中国的现代性构建放在一个世界框架之中,且把中国现代性的兴起与东亚之全面崛起相联系。东亚文化圈与儒学有千丝万缕的关连,东亚各国在长期现代化中构建了具有东亚文化性格的现代性。《儒学、现代性与亚洲的民主》,是在思考中国的现代文明秩序构建时中国现代政治秩序的问题。无可讳言者,共和民主是中国建国的宪政理念,民主又是建构中国现代政治秩序必经之路,但民主在实践上有多种形式。西方的现代性是以个人主义为一个基本元素的,而个人主义也是“自由主义民主”的核心;亚洲特别是中国,所建构的现代性并没有个人主义的文化基因。中国的民主实践不会是、也不可能是“自由主义民主”,中国的民主将是民主与儒学文化理念结合的形式。金先生称之为“民主的儒学”。《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诠释》,主要对东亚经济四小龙之所以能取得重大发展提供一个文化的诠释。东亚经济巨大发展的经验现象对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新教命题”,尤其是他对儒学伦理是阻碍中国经济秩序变革的论断引发了重要质疑与争议。《现代化、现代性与中国的发展》,把中国现代化的论述与西方于八十年代对启蒙思想家所设计的“启蒙方案”,或者哈贝马斯所说的“现代性方案”的论辩放在同一语境来思考。《现代性、全球化与文化认同》,是从二十世纪末叶风起云涌的“全球”化现象来思考中国现代化的取向以及建构中国现代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化在这个阶段已经与“全球现代化”的现象不可分了,但全球化并没有淹没或摧毁各国“本地”文化。《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上世纪七十年代,也即改革开放开始的年代,正遇上第三波的全球化。金先生称这篇论文是对费孝通这位伟大学人“文化自觉”呼声的一个回应。中国现代化后期发生的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认同”是中国现代化从上世纪上半叶的“西化”中走出来的。中国现代化主要的是从传统到现代的“时间”度向的“现代性问题”;而在全球化脉络里,已转为一个以“空间”为度向的“全球性问题”。“现代性问题”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全球性问题”是全球与地方(本地)的关系。简单的现代化理论错误地以为“现代”会取代“传统”,事实上现代中必然有传统的元素,成功的现代也必然依赖传统转化的文化资源。历史的经验越来越显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全球多元现代性”,而中国的现代性,必将是一个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文明秩序。需指出的是,金先生认为百年中国学术与文化的变化,亦即从经学到科学这一主旋律的转变是最具根源性的,《再思大学之道》将专门论及。这个自选集的主题是论述从十九世纪中叶起,150年的现代化运动已使中国从以农业为本的古典文明转型为以工业为本的现代文明。2013年金先生在他的另一本《中国现代化的终极愿景》自选集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的终极愿景,不止是寻求中国的富强,而更在构建一个中国的现代文明秩序。诚然,今天已经出现了一个中国的现代文明的基本形态,但它还处于转型的过程中,还不断在学习、提升、反思、完善、持续的试验中。最后,金先生展望到,如果再有三十到五十年的和平环境,在21世纪里,一个有别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的现代文明将可修成正果。对此,我是有所憧憬的。我也深信,这是中国人的历史共业。 一读小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