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鸡蛋的人》_精选读书笔记700字
这本小说呈现的是一些生于80年代的家境贫穷的上海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因家庭经济拮据和父母对富裕生活的狂热,而对其生活留下的深刻伤痕,让人惊叹贫穷可以怎样扭曲普通人,我读的时候常常觉得残忍,甚至有点胃抽筋想吐。却也从未这么理解我所居住的城市的原住民们,以及对于自己未能满足父母的期待感到深深的愧疚。
今天听了本书作者钱佳楠的讲座,我才明白来了上海之后,我经常感觉到的困惑——印象中的“十里洋场浮华地”和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市井小民计较排外之间的差异——到底是因为什么。
原来我们印象中的上海由影视作品和传奇故事塑造,是外视角的上海,是过去的上海留在我们脑海中的投影;而真实的上海,则由解放之后未逃亡海外、勉力拮据度日的上海里弄中的普通市民们塑造,是内视角的上海,是仍然活着的一部分上海(另外一部分就是高度开放、经济快速腾飞的上海)。原来上海早已不是当年“上海滩”“精武门”“半生缘”里的上海。而现在的上海又有了新的内涵。或许是当年的上海实在太过传奇,令文艺创作者们念念不忘,所以才令上海一方面继续是那个存在于在文学电影中的传奇上海,一直到那些迷恋上海传奇的人走入这个城市发现这奇异的悬殊。
上海,就像长恨歌里的王琦瑶,曾经是活在聚光灯下的选美小姐、电影明星,却随着时代的一声炮响,零落委顿,成了弄堂里搓麻将的上海阿姨。上海,在期待一群能让人们瞩目和迷恋的人物们,就像当年的大亨、军阀、名媛、雅士,让它重新变回那个传奇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