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_精选读书笔记600字
鲁迅小说《呐喊》塑造了一批具有国民性的典型人物,但是今天我们很难去定义何为“国民性”,“国民”这一概念鲁迅小说笔下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国民”是“大清顺民”还是“民国公民”呢?在《呐喊》这部小说集里,我们很难定义他们到底属于哪一类?鲁迅从五四运动前后开始创作小说,晚清灭亡不久,民国成立之初,鲁迅将目光聚集在一群生活在江浙一带小城市和城市近郊的小地主、农民、落魄读书人、假洋鬼子这类人身上。相对于大部分中国国民来说,他们对国家大事相对了解,他们对时局变动也颇为关心,只是他们并不懂何为“革命”,“革命”之后他们会发生什么改变。《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典型被侮辱被损害的农民形象。阿Q进城后不仅带回来了旧的绫罗绸缎,也带回来了新的革命火种。旧的绫罗绸缎了地主乡绅的太太小姐们的心,革命则给假洋鬼子这样剪发的人带来了希望,只是革命也是有门槛的,带来革命的阿Q竟然成了被革命的对象,革命的福利他无缘得到,反而成为时代里的牺牲品。革命对阿Q来说并未实现他的美梦,反而导致了他的死亡,当然他的革命也不过是为了打倒假洋鬼子和赵秀才们,所以他的失败不过是旧式农民起义的失败而已。从阿Q的革命,到假洋鬼子们的革命,其实并非真正的民国宣扬的革命,他们的内心深处并没有“民国”或者说“国”这个概念,他们也就谈不上“国民”,更不用说“国民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