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_读书笔记2500字
一,框架效应的影响
我们部门有个马上就要转正的小姑娘最近办了离职,她跟我说,朋友介绍了一工作,比转正后的工资还高1000块,转正后还能再谈。根据公司实际的情况,她转正工资会涨1000块,但是她的新工作相比于她现在的工资是一下子涨了2000块,这在我们公司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她选择离职。
根据我了解的情况,这姑娘对她的新工资挺满意的。那么,问题来了,假如你要跳槽,老板要给你年薪涨2万,你还会选择跳槽吗?
我能想到的情况无非两种,满意不跳槽或不满意跳槽。但是,我们或许想不到,我们的决定是跟框架效应息息相关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我们没有想过要加薪,公司一下子给涨了2万年薪,我们肯定会非常受鼓舞,非常开心,因为是意外的惊喜,所以我们不会想跳槽。但是,如果我们本来期望能涨10万呢?结果公司只给涨了2万,相比之下,我们的期望没有实现,我们心里会不满意,我们会跳槽。
两种情况下都是涨了2万的工资,但是后者会选择离职,因为后者给涨幅设置了一个10万的框架。这就是框架效应的影响。再说回我们公司离职小姑娘的故事,小姑娘最后还是选择离职,因为她心里有2000元的框架,而公司只能给她涨1000元的工资,是达不到她心理预期的,所以她跳槽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框架效应对我们做决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这个逻辑上来说,框架效应能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己和他人做决策的原因。
上面这个案例就是受《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一书内容启发和思考的。这本书的作者卡尔诺顿,是语言学家,并且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长达10几年研究和教学经验,他一共提到了21个常见的思考陷阱,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我经常在思考陷阱里的。
比如,上周六下午我出门的时候,发现小区的地面都是湿的,我的第一反应是“下雨了吗?”因为下雨地面就会湿,但是地湿就一定就是下雨了吗?显然不一定成立。
这个例子就是非常典型的思考陷阱,虽然它很简单。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凭直觉从“所有A都是B”得出“所有B都是A”的结论。甚至,我们还会根据这个给人贴标签。比如,A帮了B,A是好人。A骂了B,A是坏人。这些都是基于这个模型得出的。
为什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走捷径,这样能很快的下结论。就像《隐性逻辑》一书里说的:思考的陷阱就在于此,我们擅长建立错误模型,用“常识”代替逻辑。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心里就要清楚知道有这么个思考陷阱,然后在做决定的时候,尽量不要过快下结论,尽量参考所有的因素。
二、验证偏见的“理性”
假如让我们给自己的理性打分,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足够理性,足够有逻辑。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想一想,生活中我们跟他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先检讨自己的行为、质疑自己的想法?又有多少人是指责对方的、认为对方的思维是混乱的?答案不言自明。事实证明,我们都太乐观,高估了自己的理性程度。或者说,我们只愿意听到或看到自己想听或想看到的。
因为我们在做推理的时候,喜欢做三件事:
我们忽略反证
我们只尝试去证明,而不是去反驳
即使假设是错的,我们也很少放弃
举个例子,我们公司有个部门的同事Y和她的上司H矛盾颇深。其实Y来公司也才半年时间,两人没有业务矛盾,没有利益冲突,那是为什么呢?原来Y在入职2个月申请转正的时候,H没有批。H没有批其实也是老板默许的,矛盾的点是Y听说H在老板面前说了她的坏话,导致她没有提前转正。事实呢?老板开会的时候,我也在场,H给老板说了Y要转正的事情,老板问Y表现的如何,H说表现还可以,没有好话也没有坏话。
“还可以”这几个字传到了Y那里,她觉得我做了那么多事情,就还可以?!进而看这个主管哪哪都不顺眼,哪哪都不如自己,就到处说这个主管的坏话,比如“连个活动都做不好”“没经验的人都做的比她好”“活动现场闹了什么什么笑话”“能力真的太差了”等等。
Y的表现就是典型陷入了思考陷阱,她只愿意听到自己想听的,不会从反面去思考下。比如,可以想一想为什么主管对自己的评价不是偏好的?是我汇报工作没做好吗?是我哪里需要改正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沟通一下工作重点?她一味的找各种小事情证明“主管对我有意见”,即使这是个错误的想法。然后不断验证自己的偏见,也就是“主管是个草包”
在《隐性逻辑》这本书里,作者针对这种问题也提出来相应的解决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要切换思维,用足够的时间,掌握更多的信息,对自我意识保持批判的眼光。就像作者说的,我们要有自信质疑自己的观点,这种态度可以让我们再做决策的时候,不那么紧张,让决策更加正确。
三、归纳法制造的陷阱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归纳法。
举个例子,
条件:
猫A喜欢吃鱼
猫B喜欢吃鱼
猫C喜欢吃鱼
结论:猫喜欢吃鱼
这个思考过程是由前面的信息归纳出一个结论,如果要结论正确,前提是前提条件有足够的信息做支撑,前提也正确。但问题是,我们依赖的信息通常都是有限的。这也就是思考陷阱产生的原因。
具体怎么解决呢?书中提出用以数据为基础,能给出解决问题过程的启发法就可以解决。
举例来说,上周我们业务部门开周例会,说到同事G的某个客户时,G说产品报价客户公司的董事会没通过,可能暂时要搁置了。
在我看来,这显然还不到要放弃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帮着G分析具体是哪里有问题,又该从哪里入手。比如,报价是谁不同意呢?是哪些报价呢?是所有的,还是个别的?客户真实的想法是什么?等等。
说到同事L的某个客户时,她感慨说,这个客户真让人受不了了。好了,我们用启发法解决,就是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对方做了什么让你受不了?是怎么发生的?也是用抽丝剥茧的方法让对方看到问题的过程。
说到同事Z的某个客户时,他跟进的总经理对项目不太认可,但是表示只要投资人同意了他还是会支持的。然后,Z的跟进就没有下文了。其实,大可以通过总经理联系下投资人,如果总经理不愿意,还有其他途径可以找到投资人。
总之,生活中处处是套路,处处有思考的陷阱,《隐性逻辑》就是一本能帮我们搞懂各种套路背后逻辑的书,对这些隐性逻辑了解的更多,我们就越能在关键的时刻做出更好的选择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