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_精选读书笔记_1000字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_精选读书笔记1000字

某些事物的流行真的突如其来,就好像流感病毒一样,短时间内就传染了无数人。

社会影响的两种方向

他人对我们的影响呈现出两种明显的倾向,有时候我们会从众,有时候我们却偏偏要标新立异,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

1.从众

1)将他人行为作为便捷有效可参考的信息来源;

大家都选择的食物,不太可能很难吃,大家都购买的商品,或许品质不错。

我们直接选择这些热门事物,可能或错过更棒的选择,但多数情况下也可以避免很糟糕的选择,这是一种节省大脑决策成本的做法。

案例:J.K.罗琳的《布谷鸟的呼唤》

2)社会压力

当大家都放弃甜点的时候,你也会放弃。

社会压力来源于我们多数人想要别人喜欢我们,即便做不到让所有人喜欢我们,起码我们希望自己在乎的人可以喜欢我们,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常常会放弃自己原本的想法,而跟从他人的选择。

3)镜像神经元带来的模仿天性

这种无意识的模仿是一种学习途径、是表现认同的一种方式,认同意味着社交倾向,只有当我们不想与对方有关系时,才会抑制这种天性。


2.标新立异

1)追求标新立异的现象

2)标新立异的动机——完善自我身份信息

3)差异错觉及对标新立异的需求差异

差异错觉:希望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会使我们更多关注那些自己觉得有别于他人的地方,即使自己的选择其实与他人别无二致。

社会影响的五种应用

从众、标新立异、身份信号、相似而有不同、社会助长效应


3.身份信号

从动机上来讲,我们常常避免和他人做同样的事情,但前提是我们并没有其他强烈的动机要去做这件事,当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时,“是否和他人相同”则不太会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

得到某物或执行某事的成本越高,其作为一种清晰而精准的身份标签的保值度就越高。


4.相似而又不同

出于模仿他人而又有别于他人的需求,我们最终会选择的事物,往往既与他人有一定相似性,却又不尽相同。


5.社会助长效应

比起独自做事,他人在场参与会激发人们更好的表现,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效应。

但并不全对,在某些研究中,出现了相反的现象——他人在场时,人们反而表现得更糟糕了。

调查发现,认为他人在场到底会激发人们更好的表现,还是令人们的表现更糟糕,这取决于任务的复杂程度,如果任务简单(或此前做过很多次),观众的存在能够促进表现;若任务难度很高,或者需要掌握新技能,观众的出现就会妨碍他的表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