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_精选读书笔记1000字
有种看到一半戛然而止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漏掉了章节。至少胃口吊的足足的中苏关系恶化却没有正经的章节写明。中共八大和苏共二十大的种种承启关系没有后续,仿佛孤零零在空中摆荡的秋千。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国家治理以及军事外交事务的复杂性远超最天真简单的想象。世界当然不是非黑即白的。评价我国在建国后的军事外交决策显然远超我的能力范围,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有更多的可能去试图理解这些决策。
首先在美国放弃国民党,司徒雷登留在上海以保持和中共接触的前提下,为何我们还要选择一边倒的外交策略?看到后面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就大概可以理解了,数以万计的专家团队,动辄上亿的贷款规模,当时最先进的军工技术,包括原子弹和导弹技术,这些是中国的外交政策所想要的。司徒雷登能给中国多少?更不用提意识形态不同,美国多年支持中共的死对头了。
其次,朝鲜战争。中苏同盟也是由于朝战才有所巩固,把朝战当成小弟给大哥交的投名状也说的过去。不过从书中的叙述来看,朝战是中国积极主动参加的。书中描述的情况更像是,毛泽东自认是亚洲共产主义事业的领导人,所以推动周边国家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更像是一种大哥义不容辞的感觉。或许也是被苏联及周边国家轻视所造成的压抑感,朝战中国损失极大,收获看来也不小。
第三,看到了社会主义阵营里面的信息交流。比如重要文章互相转载,高层互访。或许是国家外交的正常一环吧,但是之前很少留意。
第四,还是同意识形态有关,中共和苏共有着共同语言,中国可以照搬苏联的发展模式。其问题在于中国也很难超越苏联的发展模式。这么说完之后一想,现在的中国是否算是“超越”了苏联的发展模式呢?
第五,看着建国初期对苏联专家的求贤若渴,对技术的要求,联想到文革对知识分子的糟蹋,还是让人感慨。看到了书中提到的对于专家不服从不尊重的问题,再看朝战初期朝鲜对于中国意见的无视,可以感受到专业与非专业的巨大鸿沟。
第六,中共的经验优势在于发动群众,但当几乎所有的解决方案都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出现时,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违和感。苏联军队在中国犯下战争罪行,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极差的印象,发动群众展开中苏友好宣传。苏联专家受到排挤,掀起像虚心学习苏联的高潮。感觉群众确乎总是中心,但又觉得群众没有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