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套装共9册)》_读书笔记1100字
只针对《鬼》(也就是《群魔》),给个韩国手机公司评价吧。(狗头)
读他的书像过河,读着读着就溺水了,有的人选择留在河底,有的人读读读…读完像被炸出水的鱼发现新大陆。
(我总觉得他最精彩的地方在后面,不过《罪与罚》可能不是)。
总觉得,情节是很简单的,但话超长。这也是被很多人讨厌的原因,啰嗦,不修边幅。
我又在想,是什么让它对我有别样的感动?
1.是情节?——确实有,但不完全。杀人是常有情节。《群魔》还有牺牲无辜人命为了政治图谋和某种虚无主义色彩的所谓理想。这些在揭示出来时确实令人震动。但看一张报纸也可以替代。
2.是心理剖析?——也有,但也有不好的。这些人的心理分析集中在几个章节显示出来。这些人的思想是很怪异的,意识流、癫痫是很怪异的,你不能完全连接起来。但是又关联整个小说。整个小说所体现的意识是多层次的,比如《卡拉马佐夫兄弟》,在《群魔》可能也有。确实,这可能是震动我的一大部分,信念问题的讨论是深刻的,尼采和他有共通之处。这个不是哲学著作可以替代的,因为没有场景。
有的国家的小说会插入各种体裁和内容、讨论的内容,甚至《伊利亚特》也不少这么干的内容,虽然它是史诗,或许长篇小说可能也有记录的责任承担吧,那么陀氏就是有点像思想的记录者,在情节之外还插入了各种思辨讨论,虽然大部分对话我会觉得很啰嗦,然而正是它告诉很多关键信息。但这不是重点,离开了思辨性讨论,他就不能让我这么惊讶了。如果你说,这几十万字都是给那几句话写的,也有三分道理。那几句话写得实在好,太狠了,他总是在该狠的地方特别给力,让人拍板,一句话不够还要挖,层层次次地拆分,你觉得对,偏不对,有人反驳。一个人能写出知乎几人的揣测结果还如此自然的就是他了。看其他小说,你会觉得别人的想法都是作者设定的,在写之前就似乎计划好了的,看他的你就觉得那个人仿佛就该那样想,这还得归功于他的?啰嗦的对话和突如其来的意识转变?,随着情节推进你发现你可能不了解他笔下的人,你的猜测错了,人不是用一个形容词就固定了的(像是《红与黑》中“虚伪”的于连),甚至可能发现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斯塔夫罗金,德米特里,伊凡)要干嘛,会做什么…对,他们就是不知道(我觉得他们不知道)由此引发了一种错乱的思维和想象…和某种共鸣的能力和深刻的思考,以及召唤读者的感动和某种魔力,一种失控的未来、政治、爱情,一种类似绝望的美感,一种自我毁灭的沉沦和变态的自我欣赏…
《群魔》太多政治影射了,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