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一九四二(典藏版)》_精选读书笔记800字
从鲁迅先生开始,“善忘”就仿佛是刻进中国人骨血里的顽症。因为善忘,所以就需要温故。然而从心理学上说,人类的遗忘并非是记忆的消除,而是事件的干扰。
所以,我想中国人的善忘,并不是那些自以为无比优越的批评家所言的麻木无知,而是因为中国人需要记住的事情太多了,哪怕是和自己切身相关的生死大事!
——就像文中与姥娘的对话:
“ 还记得1942年吗?
那是哪一年?
那年大旱饿死了好多人。
不记得,饿死人的年头可多了!
亲身经历过一九四二年河南大饥荒的姥娘是这么开始回忆这场灾难的。身体的记忆永远都是最久远深刻的。而如果,当身体都已麻木到无法想起的时候,是经历了太多。
在《温故》中 这段记忆无时或忘:
1、政府的救济仿佛一个笑话:饥荒最需要的是粮食,给的是钱 层层过滤不说,落到灾民手中的也已然是少数。河南驻军还向民众征收粮食。
2、救济最实际的是欧美人的粥场,而最意想不到的是日军的军粮。
当年日本”清乡、扫荡、三光”的时候,只用了六万军队就可以一举歼灭三十万中国军队?在于他们发放军粮吗?依靠了民众? ,官方认为日军此举是为了笼络人心,以救济之名行侵略之实。而讽刺的是,白修德在战役之前采访一位中国军官,指责他们横征暴敛时,这位军官说:“老百姓死了,土地还是中国人的;可是如果当兵的饿死了,日本人就会接管这个国家。”
日军进军河南的之际,河南的驻军还向水深火热的河南民众又征了一次粮
这话倒是合了委员长的心意。只能说“君视民如草芥,奈何民视君如仇雠”。
只是 民众是广大而存在的。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春,我们就是帮助了日本侵略者。汉奸乎?人民乎?
当这问题摆在我们这些行将饿死的灾民面前时,问题就变成:是宁肯饿死当中国鬼呢?还是不饿死当亡国奴呢?选择了后者。
这就是“温故”的故事!也许只有温故,才能发现记忆是多么无力,性命又多少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