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斐多》_读书笔记_3500字

《斐多》_读书笔记3500字

作为雅典“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因为到处和人讨论哲学,揭示了很多人的无知,所以被告上法庭,说他误导青年,不尊重神明。

《苏格拉底的申辩》记录了他在法庭上为自己作的辩护,然而他终究被判为死刑,在监狱里大约待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到了即将行刑的那一天。根据雅典的法律,苏格拉底将在日落之后饮下毒酒。

他的朋友和学生一大早就来到监狱,陪他度过生命的最后一程。这本该是非常伤感的一天,但是苏格拉底却极其平静甚至时常带着笑意和他们讨论了一整天哲学问题。

他特意打发走了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为的就是可以和朋友们安静地讨论哲学,这看起来似乎有些“冷血”,但是却很好地体现了苏格拉底对理性和哲学的热爱胜过了一切感性的情感。

苏格拉底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们讨论了什么问题呢?这个话题正是苏格拉底即将面对的“死亡”。人死后灵魂是否不朽?也就是苏格拉底死了之后是不是还会继续在什么地方存在?如果灵魂随着肉体一起消亡,那么苏格拉底也就彻底离开了人们;但是如果灵魂在肉体死掉之后依然存在在某个地方,那么苏格拉底其实就并没有真正离开人们。

说到死亡,它是人类面临的永恒话题,也是哲学和宗教思考的终极问题,《斐多》一书就是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这个问题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苏格拉底在自己的这首“天鹅之歌”中,用哲学的方式论证了灵魂不朽,死亡并不可怕,并表明相信灵魂不朽对人生而言非常重要。此外,他还给出了一个关于哲学的惊人描述——“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为什么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呢?

首先来看看死亡是什么,“我们认为死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处于死的状态就是肉体离开了灵魂而独自存在,灵魂离开了肉体而独自存在。我们不是这样想的吗?死,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吗?”

在希腊人的观念里,死亡意味着灵魂与肉体分离。

肉体不必解释,灵魂是什么呢?在今天我们或许很难接受灵魂这个东西,好像谈论灵魂就是在谈论某种宗教信仰。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更加宽泛的方式去讨论灵魂:灵魂就是那个赋予肉体生命的东西。不管把它看作是物质的还是精神性的,我们都要承认,一个活人和一具尸体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个本质区别就是有没有灵魂在肉体之中。

在苏格拉底看来,死亡,也就是灵魂与肉体分离并不是坏事。因为哲学家就是要追求智慧、追求真理,而肉体对于灵魂来讲是一种束缚,甚至被说成是灵魂的“监狱”。肉体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让我们受制于感官提供的材料,不能看到最终的真理。

“一个人观察事物的时候,尽量单凭理智,思想里不搀和任何感觉,只运用单纯的、绝对的理智,从每件事物寻找单纯、绝对的实质,尽量撇开视觉、听觉——一句话,撇开整个肉体,因为他觉得灵魂有肉体陪伴,肉体就扰乱了灵魂,阻碍灵魂去寻求真实的智慧了。”

为什么说肉体会成为灵魂的累赘呢?

“因为这个肉体,仅仅为了需要营养,就产生没完没了的烦恼。肉体还会生病,这就阻碍我们寻求真理。再加肉体使我们充满了热情、欲望、怕惧、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就像人家说的,叫我们连思想的工夫都没有了。冲突呀,分帮结派呀,战争呀,根源在哪儿呢?不都是出于肉体和肉体的贪欲吗?为了赚钱,引发了战争;为了肉体的享用,又不得不挣钱。我们都成了这类事情的奴隶了。因此我们没时间研究哲学了。还有最糟糕的呢。我们偶然有点时间来研究哲学,肉体就吵吵闹闹地打扰我们思考,阻碍我们见到真理。这都说明一个道理: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我们得甩掉肉体,全靠灵魂用心眼儿去观看。”

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即是死亡,而哲学家追求智慧、探究真理,需要尽可能让灵魂摆脱肉体的影响,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或者说,在活着的时候训练自己实现灵肉分离,并为最终的死亡也就是灵魂与肉体最终分离做好准备。

人嘛迟早都要死的,活着的时候多练习一下“灵魂与肉体分离”,摆脱肉身的束缚放飞思维,用纯粹的理性寻求真理,让生命得以升华,OK的没问题,但这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

如果像我们通常说的那样,死亡意味着一了百了,或者说随着肉体的死亡,灵魂也一起灰飞烟灭,那么灵魂在与肉体分离之后,也就不能再继续追求智慧和真理了。因此要想说明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就必须要确保灵魂离开肉体之后还会继续存在。这样,我们就进入了《斐多》里面最核心的问题:苏格拉底对灵魂不朽的证明。

在《斐多》里面,苏格拉底给出了四个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对立物循环生成论证、回忆论证、与理念类比的论证和灵魂本质的论证。

我们先来看对立物循环生成论证。

苏格拉底提出了两个看来适用于所有事物的普遍前提:

第一个前提,一切事物,都是从与它相反的东西里面生成的,比如说,一件东西变得大一点儿了,必定是从它原先的小一点儿变成大一点儿的,弱一点儿是从强一点儿产生的,慢一点儿是从快一点儿产生的----所有的这些变化,都是一种性质从另一种与之对立的性质里面产生的。

第二个前提是任何产生或生成过程都意味着有两个对称和相反的过程,比如说变大或变小、变冷或变热、睡着或睡醒。

将这两个普遍性的原则迁移到生与死,我们可以看到,生与死是一对对立物,而从生到死是一个确实存在的过程,那么从生到死应该有一个与之对称的过程,也就是从死到生,或者叫做重生,而如果有重生,就意味着灵魂在和肉体分离之后,不会消亡,而是要在一个地方(冥府)等待重生,否则就不符合万物相反相生的对称原则。

在这之后,苏格拉底又补充了一个归谬论证:如果死亡过程没有一个与之对称的重生过程,那么宇宙中的一切生命最终都会消亡,而这在希腊人看来是不可能的,希腊人有一个基本的信念,那就是这个宇宙是永远存在的,不可能最终化为虚无。

这就是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不朽的”对立物循环生成论证”。

第二三个论证此处不再赘述,最后我们来看看苏格拉底给出的第四个论证:灵魂本质的论证。这个论证包括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根据我们对灵魂的基本理解,灵魂就是赋予一个生物以生命的东西,也就是说,灵魂的本质是赋予生命,就像我们说火的本质是让一个东西变热。

第二,一个东西的本质就意味着它不能接受与之相反的性质,比如火永远不可能拥有冷的性质。

第三,灵魂作为赋予生命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接受与生命相反的性质,也就是死亡。

第四,因此,灵魂不会死亡,也就是说灵魂是不死或不朽的。

第五,因此,在灵魂与肉体分离之后,并没有死亡,而是退却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存在。

这就是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不朽的第四个论证:灵魂本质的论证。

这些论证貌似逻辑清晰,又好像云里雾里,貌似很有道理,但又觉得哪里不对劲……哲学总是这样,目的是要解决人的困惑,却往往又把人绕进去。但无论如何,它引领我们进行深度思考,这本身就是最宝贵的。

死亡、灵魂这些话题自古以来都是很玄幻的,苏格拉底也不认为自己提出的这四个论证就是完美无瑕的,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只要理解了这四个论证,我们就百分之百能够接受死亡不可怕,灵魂不朽的观点,而且即便是从理性上接受了灵魂不朽的论证,在情感上也不一定能够像苏格拉底一样平静地面对自己或者亲人的死亡。

但是不管怎样,在苏格拉底看来,这些论证让我们有很好的理由相信灵魂是不朽的,至少我们今天也没有确凿的理由反驳,毕竟哲学不等于科学,科学具备“可证伪”的性质。

相信灵魂不朽,对于我们如何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灵魂与肉体一样可以朽坏,那么我们似乎就有理由及时行乐,爱咋地咋地,因为反正死了就一了百了了。但是苏格拉底认为,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灵魂是不朽的,因此更需要在活着的时候好好照顾我们的灵魂,因为灵魂在和肉体分离之后还有很长的、甚至是无尽的路要走,在活着的时候如果灵魂受到了伤害,那么死去之后,灵魂依然要遭受惩罚和厄运。

而笔者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相信灵魂不朽,可以让我们更加坦然的面对死亡。想想,死亡不等于消亡,人死后生命最核心的元素“灵魂”还继续存在着,那我们又何必再恐惧死亡呢?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