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_精选读书笔记_4500字

《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_精选读书笔记4500字

还可以吧

作者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人类认知与学习”博士,教授科目“核心学习机制”。没看过其他学习类书的话,这本书值得看,比那本《学习之道》好多了(《学习之道》真是小朋友看着玩儿的)

【内容】经过科学验证的26个学习法则

【使用方法】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工具书,26个学习法则可以全面学,可以挑着看,组合着用。已经熟知的学习方法,可以粗略看一下印证自己的知识;听过但不太了解的学习方法,可以仔细阅读,纠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第一次听说的学习方法,可以稍微研究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用得上

学了些新词:

1.【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促进作用

2.【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干扰/阻碍作用

3.【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在集体中被接纳、被重视、被包容的感觉。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之一。**人类活动中会因各种原因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一旦形成,个人就有了“我是否属于该群体”的问题。如果缺乏归属感,参与感降低,焦虑情绪增加,人会变得消极。

4.【感觉(sensation)】是人们对某个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5.【知觉/认知(perception)】是人们对[感觉到的信息]加工和解释后,得出的对事物的整体性理解。

6.【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临时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认知结构/过程。人们的工作记忆空间有限,一般情况下,人能同时记住并处理的信息大约是7条。对应:长期记忆。

7.【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对过去经验“有意识”的记忆过程。

8.【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对过去经验“无意识”的记忆过程,比如多次经历一件事后,无意识学会的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

9.【元认知(metacognition)】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

10.【情景兴趣(situational interest)】由当下所处环境引发的兴趣。是短暂、稍纵即逝的。如果场景不复存在,兴趣也会慢慢消失

11.【个人兴趣(personal interest)】持久的兴趣。** 情景兴趣的转化:提供配套的重组学习资源,可以将情景兴趣转化为个人兴趣。

12.【镜像神经元】人类有一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等。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相信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某种动作时,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动作。

法则笔记

原26个法则是按照首字母排序的,可能是为了凑26个字母顺序排序的特点,但法则明显类别混乱,有些是知识理解方法,有些是习惯培养方法。我重新按照类别排序做笔记,不考虑名词首字母。只挑了16个,剩下的实在是没有耐心做笔记了,到处都看过太多次了。

<理解类>法则1:归纳类比

【原理】通过类比一些[表面特征]不同的事物,挖掘他们之间相似的[深层结构]、[共通的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换汤不换药”中的“药”)

【如何运用】(1)在向人们解释新观点的时候,把它类比成一个人们熟悉的例子;(2)提供2个或更多类比事例,让学习者自己探索规律。(对老师的启发: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谜底,而是留给他们充足的探索空间和思考时间,自己去发现和总结知识。老师的任务:精选例子,多给例子,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法则运用效果】(1)对知识/规律理解更透彻、记忆更牢固;(2)能够将知识/规律进行“正迁移”,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

法则2:对比

【原理】通过对比,注意到“何为重点”,训练辨别能力,进而促进理解、记忆、应用。

普通人和专家的区别:普通人对一个知识领域的了解仅在基础层面,专家则了解且能辨识细分领域;

“学习一件事物“是什么”的同时,也要学习它“不是什么”。而很多老师的观点却是“想让学生记住什么,就一遍遍重复什么”,效果往往不佳。

【如何运用】(1)老师:在教授新的概念时,提供正面例子+反面例子,突出想要让学生发现的重点,让学生在对比和辨别中看到“重点”、注意到关键的细节;(2)学生:自行设计对比,去考考别人。

【法则运用效果】全面理解,学会运用。(学生有时一个原理不会用,不是因为不记得,而是没有学会分辨何时用)。

法则3:自我解读

【原理】通过[积极解读]学习内容,加深理解。放慢速度,思考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动脑”阅读。涉及“元认知”,主动计划和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把学习内容给自己讲解一遍。

【如何运用】在自学中应用。学习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理解和思维模型的构建进展。一些方法:(1)用自己的话表达;(2)强调“为什么”和“怎么做”,不只是“是什么”;(3)新旧知识的关联

【法则运用效果】深度思考能力,完善的思维模型。

法则4:实践体验

【原理】通过身体的“运动感知能力”,获得初体验,激发好奇心,理解抽象的概念。(“找感觉”)

【如何运用】每种学习主题的实践体验活动都需要单独设计。

· 数学:需要的运动感知体验主要是视觉上的

· 科学:需要的感知体验要视觉+亲身感受

【法则运用效果】用身体感知的智慧,为抽象的文字、符号赋予含义。

法则5:动手创造

【原理】学习方法:创造“可与人分享的成果”

· 马克思:构建人格的两股巨大力量①占有/获得 ② 生产/创造

我们都试图在世界上创造表达自己,在这个世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 原理1:创造自主性: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努力有所收获、得到反馈

· 原理2:创造能激发兴趣 “情景兴趣”→“个人兴趣”

【如何运用】需要的4个条件:① 合适的学习目标 ② 充足的学习资源 ③ 多次反馈与修改的机会 ④ 鼓励原创与支持交流的社交环境

【法则运用效果】① 加深知识理解,并实践知识;② 培养个人兴趣,获得他人的认同; ③ 培养面对失败的心态。

法则6:观察

【原理】① 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 ② 心理理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清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能够认识并理解,由此做出相应的行为。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来学习,无人指导,无人解释,全靠自己观察和琢磨。

【如何运用】(1)适用场景:① 情感反应 ② 社会价值 ③ 直观的步骤型技能 ④试错成本高的学习内容(2)运用注意事项:① 提高学习者对榜样的注意力,这个榜样必须很厉害;② 提高学习着观察和分析行为的能力,复杂问题要分解简单化;③ 提高学习者模仿的积极性:榜样给予简介奖励 ④ 要让学习者了解所模仿行为的背后逻辑与目的,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去观察学习。

【法则运用效果】极佳的自学方法/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容的教授方法。

法则7:参与

【原理】亲身参加一项活动,并在高手/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初步学会,再放手开始自学。强调开始学习一项全新任务时别人的帮助点播作用。

** 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更有能力的同伴子倒下解决问日的潜能]之间的差距。在此区域内,学习者只需要获得一点来自他人的帮助,就能上手。

【如何运用】① 找到实践社群/老师或家长为孩子创造学习氛围;② 社交调解:找到可以帮助学习者的人(知识渊博/有经验/专业)③ 辅助过程

【法则运用效果】学习者从需要帮助到可以独立学习。(类似于初学自行车,从三轮到两轮的过程)

法则8:问题驱动

【原理】以[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学习。原理① 好奇心 ② 解决复杂问题(层次丰满、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锻炼综合能力

【如何运用】① 提出优质的问题(优质:开放性,有现实意义)② 教师角色转变: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搜寻评估整合信息,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并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法则运用效果】处理应用性问题;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明确学习目的、集中注意力、学会触类旁通。

法则9:以教促学

【原理】利用教导别人时萌生的责任感,提升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如何运用】三步:教学准备,实际教学,观察学习者的表现

法则10:想像玩耍

【原理】脑中创造虚拟世界,设想情景,假设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何运用】角色扮演

法则11:适时讲解

【原理】老师先铺垫体验,帮助学生积累“先前知识”,做好铺垫热好身,再精准地讲解知识。

【如何运用】① 以问题为载体 ② 指向性精确(其实就相当于精准的课堂引入)

<记忆类>法则12:详细阐述

【原理】将“新知识”与“已知的知识”和“已经牢固的知识架构”关联起来, 巩固加深记忆。

一条有关记忆的黄金定律:机械式一遍遍重复只能形成“短期记忆”,如果将知识与已有知识关联起来,就能创造长期记忆。

两种记忆系统:工作记忆,长期记忆。

【如何运用】三种方法:(1)准确且相关的知识解释;② 知识组块化 ③ 与结构清晰的知识相关联/融合

【法则运用效果】辅助记忆,增强记忆。

法则13:生成

【原理】依靠回忆来强化记忆。牢固长期记忆的养成,就像肌肉的锻炼和生长过程。原理:① 目标记忆是学习者自己生成的(不是被动阅读的)② 记忆练习要循序渐进,不能集中突击。方法: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从长期记忆种调动一部分信息来组成完整的信息。*间隔效应

【如何运用】① 扩展式训练(会议内容由少到多,一轮一轮)②目标与线索呼唤练习(比如看词说义→看义说词) ③ 注意时间间隔,分散练习好于集中练习。

<整体方法/习惯类>法则14:精修勤练/刻意练习

【原理】

· 将精力投入更具体地技能训练,而非机械式重复。

· 各行各业修炼之路的2个共通原理:(1)1w小时精通原理(2)练习效果取决于投入时间的长短+投入精力的质量

· 2种认知原理:(1)组块化:零散的小块信息→大快的信息单元(使工作记忆处理更高效)

(2)知识重组:对知识重新归类

【如何运用】设定目标,精确任务(找到针对性)、建立反馈机制、劳逸结合、学习动力(奖励)

【法则运用效果】(尤其适用于学习的瓶颈期)降低干扰,提高效率

法则15:反馈

【原理】有效的反馈可以纠正学习过程。

【如何运用】优质反馈需要做到:具体准确,时机恰当,易于理解,不丢面子,存在改进空间

法则16:归属感:消除焦虑,融入集体

【原理】学习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在一个学习组织中,一个人越有归属感,状态越好,学习效果越好。(归属感弱→参与感低,焦虑→消极情绪)

【如何运用】两种干预方法:(1)改变人们对归属感的认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理解自己的定位(2)改变组织环境。干预时机:人们面临挑战/需要克服困难时,最有效。

【启示】(1)作为学习的组织者,一定要营造好的氛围,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归属感,调度学习积极性;(2)作为学生,要开放自己的价值观,乐观地看待自己在各种组织中的角色,正确认识自己的归属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