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傅斯年评传》_读书笔记_1800字

《傅斯年评传》_读书笔记1800字

这位曾经分别担任北大和台大校长的傅斯年先生,出生名门望族,他也还曾经是五四运动的总指挥。这部由专门研究先生二十余年专家写的传记,果然一读就放不下手,只能一气哈成,精彩。
“1919年,傅斯年于北京大学毕业,随即考取了山东省官费留学生,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欧洲留学生活。他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一方面学习专业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兼收并蓄;另一方面关注教育和社会进步,参与社会活动。傅斯年早年的求学经历,使其学贯中西,识见广博,为他一生志业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三年多,除学习心理学以外,兼收并蓄,广泛涉猎,其目的一是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为将来研究学问尤其是进行自然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在德国留学期间,他与许多人保持了终生的友谊,尤其是与陈寅恪、俞大维、何思源等。在那个时候,这些历史名人都聚焦成团了。“除了上面介绍的三位外,罗家伦、徐志摩、金岳霖、毛子水等人都是常和傅斯年砥志问学的同窗好友,正如罗家伦所说:“在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之间,不期而然的,这些人大都集中在柏林。如赵元任、徐志摩、金岳霖诸位,也时来时去,有时候大家晚上闲谈的时候,各拈妙谛,趣语横生。回想起来,真是人间一种至乐,可是此乐已不可再得了!”。…“在留学期间,傅斯年广涉群学,走过7年漫长的留学之路,终于找到了西方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学术的结合点,这就是以兰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为代表的历史语言考据学派”。
另外,特别的是书中记载,他们那一代留学生们在国外留学生活之苦之累,非现代留学生所能够想象。不像现在一些小留学生在国外生活,花钱入水,外国人都吃惊。此是喜还是忧?仁者见仁。
书中提到其关于现代人关心国学经典,他历史上就有令人惊叹观点有,“经学从来就是专制统治者愚弄士人知识分子的工具,在现代,经学作为学生学习内容,不可能促使国家强盛、社会进步,他说:“读经从未曾独自成功过,朝代的缔造也不曾真正靠他过,只不过有些愚民的帝王用他笼络学究。”尤其是历史发展到现代,学生迫切需要科学知识,而统治者提倡读经,是背离社会发展方向的。他强调指出:“六经中的社会不同于近代,因而六经中若干立义不适用于民国,整个用它训练青年。不定出什么怪样子,更是不消说的了。以世界之大,近代文明之富,偏觉得人文之精华萃于中国先秦,真正陋极了。”因此,他坚决反对学校读经,主张以现代科学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
另外,“1928年11月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0年间,在傅斯年的领导下,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安阳殷墟先后进行了大小15次发掘,共发掘遗址11处,获得大量龟甲、兽骨和铜器,共计有器物169万件,带文字的甲骨2.5万片。他们的发掘虽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终止,但这十余年的发掘所得,便已震惊海内外,成为20世纪世界田野考古工作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傅斯年领导组织的安阳殷墟发掘有力地证实了甲骨文字的存在,大大提高了甲骨文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大批甲骨文和大量遗迹遗物的发现,极大地充实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容,为研究上古史和古器物学建立了一个平台,甲骨文与《史记》等史书互证,从而使商代的史事,由隐晦而日趋明显。中国的信史,也因此向前推演了数百年”。当然,他还有其它许多类似大成就。创立了“史料学派”,并被后人尊称为“旗手”,……。
没有想到的是,他一介无党派书生,关心时政,一生正气,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抗日汉奸文化及相应时期全国反腐运动中,也曾经起了如此令人刮目相看的积极,正面作用。
简言之,本书对于傅斯年先生之生平事迹故事之描写,都十分令人满意,特别是在总结其教书育人方面,本书介绍傅斯年教书育人等方面内容来看,“他对各门专业课都做到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基本内容和研究状况相结合,既注重传播系统的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们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授课中,傅斯年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年级不同而讲授内容深浅不同。与此同时,傅斯年在讲课时十分重视将研究的最新成果向同学介绍,帮助同学们了解当时的学术研究动态”。为那个时代聚集并且培养出来大批国家栋梁之才。
只是本书在对于其内心世界及学术研究具体的研究成果总结等反面,因为他的成果太多,不容易总结,所以读起来似乎不太过瘾,像还是留下许多待填补空白,……。但是,它依然是一部十分难得精彩作品!
(上面带引号内容,都是取自本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