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_精选读书笔记1800字
这本书读了两遍,第一遍是我自己读的,因为颇有感触,所以署假和儿子又一起读了一遍,其实它早就在我的书架中,只是当时因工作太忙,只是草草翻阅,如今认真再读,也深刻理解了朱老先生的肺腑之言,真的受益匪浅!
全书共十二封信,还有一个附录。每一章节均是朱老先生的谦恭之言,毫无教条主义,均发自内心,忠肯相告!
对我影响深刻的有这几个章节巜谈读书》、《谈静》、《谈十字街头》《谈升学与选课》、《谈作文》附录中的《写作练习》《咬文嚼字》。
《谈读书》这个章节让我受益良多,也再次肯定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一个人活着,要追求物质,但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更要给予精神食粮,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变得空虚、茫目、自大,而充实自己的灵魂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
《谈静》这个章节让我想到了曾国藩送给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字就是"静"字。是的!"静"字包含的意义众多,而"静"却是生"慧"的法宝!试想一个普通人在噪杂烦扰的空间里,能领悟到什么呢?一个"静"字,代表了淡定,代表了平常心,代表了不急不躁,不急于求成,不好大喜功。"静"若处子时,"动才若脱兔。静的稳健、沉着是需要气度的,只有大胸怀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静"!
《谈十字街头》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人的一生都在面临各种各样的十字街头。做怎样的人?走怎样的路?行怎样的事?择怎样的观?而终其一生,有怎样的结果,均来自于当初的选择!善与恶,真与伪,丑与美,高尚与卑鄙等等,可人生却不完全是黑与白的分明对比,更多的是对灰色地带的把控,是奋起还是沉沦?是创新还是守旧?是行动还是纸上谈兵?是墨守成规还是敢于打破?总之,我不希望沉沦,更不希望随波逐流,更加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性、敢突破、敢直言、能创新!
巜谈升学与选课》这是个让我矛盾的章节,书中的道理都懂,只因自己是普通的老百姓,没有那么远大的志向,只想着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不给社会添负担就好,可当看到朱老先生的字字句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狭隘想法。是的,所有人,或者说从古至今大多数的人求学是为升官是为发财,当今求学是为文凭,是为有个好工作,挣更多的钱,其实这些想法并无可厚非,但若真正深入思考,才知道自己是人穷志短,不敢想,不能想,不去想,没有出众的才华,没有厚实的经济,没有"李刚"的爸爸,谈"治国"不是可笑?可先生说,青少年是希望、是未来,若只注视"钱、财"那国家的进步、发展从何谈起?无国又哪会有家呢?我再想起前两年大火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书中阿富汗的富人生活丰裕,穷人饥不裹腹,但当战火弥漫,谁能逃过战争的摧残?国家不强大,人民必受殃!生都无法选择,何谈活呢?先生当时所处的祖国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深深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所以想唤醒沉睡的年轻国人,读书为救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伟大的理想,待我认真思考,和儿子认真沟通,定要拿出切实的方法案,并为之付出行动!
《谈作文》是一个实用性极强的章节,和后面的《写作练习》《咬文嚼字》一样,均是教如何写作,应该抱着什么样的精神去写,讲真,现在的孩子学习太有功利性,不能全怪责孩子,目前的教育就是如此,流水作业下的孩子,速成的作文班,除了各种写作技巧和应对考试的条框,写作只是为应对考试,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这其实挺可悲,也可怜,一篇文章,有格式,有词藻,有情节,有感想,可唯一少的就是真实!可所有的艺术创作均来自于生活,作文是最基础的艺术创造,若脱离了生活的根基就失去了"写"的意义!先生说:"心里想到什么,眼里看到什么,就真实的表达,心口如一,不能说慌。我想既使日后不是以写作谋生,但就作文而言,也应以生活的真实为根吧!不可空说,更不可瞎说!《咬文嚼字》更是对写作的一种恭敬!一字一句的推与敲,才有流传千世万世的绝佳篇章!如今多少大家在研究《红楼梦》,连我自己的人生轨迹都受其深深的影响,曹雪芹的十年呕心沥血完成的巨著在影响着后世的一代又一代人,那他对文字的推敲,对文化的尊重,对历史的了解,对生活的深刻体会,哪一点不体现他的谨慎与完美呢?希望我们每个人对知识,对文字,对文化都充满敬畏之心,扎实、谨慎、且又灵活的运用我们的文化,谱写人生的篇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推荐给家长和学生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