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全新译本)》_读书笔记_2300字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全新译本)》_读书笔记2300字

理性的启蒙
在千年前的希腊,理性之光开始闪耀的时候,人们努力够向星光,开始建立知识体系——他们把知识装进三个篮子,逻辑学的篮子里装着关于形式的思考,那是思维的普遍规则,是万物之间的联系,是超越经验解释范畴的普遍真理;物理学的篮子里装着关于质料的思考,那是自然的规律,是后世科学的基础;伦理学的篮子里的知识同样关于质料,是人与人的关联,是人类社会的规范。
亚里士多德起步于此。起步于回答那个鸿蒙之初的问题,最开始的也是最永久的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万物运行的普遍规律是什么?他给出的答案是形式逻辑,他基于此创造出的三段论,解释了一切经验的和纯粹的思维方式,成为后世的逻辑学基础,为后人留下宝藏。
可亚里士多德也止步于此。基于经验的解释受限于感性世界,受限于人类具有局限性和扭曲性的认知,感性世界背后的本质是什么?除了不可靠的认知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手段可以证明事物间的规律?这些问题,亚里士多德无法解答。逻辑学的篮子之外,是浩渺而未知的星空。
时间一直向后推移。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过后,物理学的篮子越来越重,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学科不断进步,伦理学同样如此,而亚里士多德创造的形而上学,却一直止步不前。
直到18世纪的德意志,一位青年接过了形而上学的接力棒。他的名字叫伊曼努尔·康德。
为了回答亚里士多德没能回答的那个问题,康德基于三段论的逻辑学,创造了他的术语体系。其中包含了纯粹理性的概念。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解释了纯粹理性的原则,以及纯粹理性成为全体理性存在者(包括但不仅限于人类)的普遍规律和最高准则的合理性。
首先,什么是理性?它是理性的存在者的一种行事准则,而且是最好的一种。社会中的每个人在决定自己的行为时,可以依照本能,比如对名利的追求,对美好的向往,而依照本能做出的选择有时还会导致更好地结果。尽管如此,康德认为理性的选择更好,因为理性的正当功能并不是达成善的手段,而是其本身就是善的目的,即理性的行为就是最高的善。在个人对其行为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如果他做出选择的原因只是感性的偏好,或是受制于义务,那么即使他的选择达到了和理性选择同样的善的结果,也没有任何道德价值。只有当理性存在者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的义务,“出于义务”而不是“受制于义务”,而做出选择时,才达成了道德价值,且这一价值不因结果创造了多少利益而改变,而根植于行为本身。至于如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康德认为,普通人具有理性和常识,可以用理性辨明善恶,因此只需要对他们加以引导,以苏格拉底那样的方式使他们注意自己的原则。
其次,纯粹理性和道德原则从何而来?第二章“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解释了这个问题。大众道德是基于人类社会的经验得出的认知,但经验的认知往往有限,无法得知人们所做的善事是出于道德的责任还是自我眷恋的冲动,因此难以判断关于道德价值的问题。既然无法用经验解释,康德诉诸先验,把作为普遍责任的责任,先于一切经验地从日常中抽离出来,用纯粹理性进行推理,从而进入形而上学的范畴。因此,康德提出道德原则是先验的,道德形而上学不但不与人类学与伦理学混杂,还是这些学科关于责任与道德的所有知识不可或缺的根基。
最后一章“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对纯粹实践理性的批判”中,康德论述了道德价值因何而存在——自由意志的选择。理性存在者的行为只有出于自由意志才有道德价值,任何不因自由意志而做出的选择,即使达成善的结果,也会因为没有主动连接理性与善的行为,而丧失其道德价值。只有自由才能把两者连接起来,因为“自由的‘积极概念’正是意志的为自己立法,也就是把个别意志建立为普遍意志的法则。”那么康德又是如何论证出自由意志的存在呢?意志的自律性原则在自由观念里被设置为前提,又用来论证自由,似乎形成了循环论证。但康德随后解释,这个论证过程中自由的存在是先于经验的。自由使理性存在者超越感性世界而存在,具有了一个“理知世界”之成员的资格。
而当我们从文本中脱离出来,回到康德所在的那个时代,就会看到这部作品和康德的思想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巨大现实意义。康德对于形而上学的研究,回溯哲学的历史至亚里士多德,同时也启蒙未来直至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时的时代是一个启蒙的时代,康德认为在启蒙——把人们从蒙昧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之前,人民蒙昧的原因并不是缺乏理性,而是缺乏使用理性的决心与勇气。他说,每个人,即使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人,也具有理性。“要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性!”——这就是启蒙的口号。
18世纪,宗教领域的启蒙之门已经打开。在宗教事务中,不再给人们规定任何东西,而是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但拓展到其他领域,理性却依旧得不到运用。社会的章程和范式对个人思考能力的压制,禁锢着他的理性,使他永久保持蒙昧不成熟的状态。即使通过革命推翻专治的压迫,也并不意味着压制与禁锢就会消失,旧的枷锁被打破,新的社会范式即刻建立,而只要个人接受社会范式对自己的控制,服从于效率至上的机制,就会导致无法不自由地运用理性。
康德展望着一个更好的社会。一个更宽容的社会,一个允许并鼓励人民公开运用理性,允许公民发表关于立法的意见、甚至批评的社会。康德在后记中写道,“自然已经从坚硬的外壳中揭开了这个由她所精心照料的幼芽——自由思想的倾向和使命——这就逐渐地反作用于人们的品性,这些人们也因此逐渐变得能够掌管自由;最终,它影响到执政的原则,使之发现按照人的尊严对待那些已不是机器的人,会对它更有利。”
而今,幼芽继续生长,人们对于自由和理性的追求从未停歇。康德与其他思想家的成就在人类文明史中熠熠生辉,指引着每个怀着同样的向往与追求的人。
启蒙未死。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