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_读书笔记4000字
《白鹿原》讲述的是历史,它刻画的不是白鹿两家三代人的家族兴衰,更不是个人的沉浮荣辱,它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历史,这个词太宽泛了,对于白鹿原而言,它记载的是制度史,记载着在现代文明冲击和政治动乱下乡村治理制度的变迁与停滞。你可以看到在那个有地主乡绅也有土匪恶霸的时代,宗族如何为乡村提供安全、秩序以及公共财富,你可以看没有谈判的情况下,共同的信念和意识形态如何造就了一个共同的契约(乡约),你可以看到这个契约是如何的有效率和无效率,而运用宗法家规维护这个契约又是何等的必要和不必要。你可以看到外部现代文明和农产品相对价值变化条件下,信念在如何的演变和不演变。你可以看到集体行动是如何开展的。然而最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到制度变迁与停滞背后的人性根源,看到人心底里那一丝丝最隐秘最根本的渴求,正是这些最细小最直白最难以言明的心态,造就了一个乡村乃至一个文明的命运。白鹿原是东方的“公共事务治理之道”,是东方的“经济史和政治史的结构与变迁”。
但是白鹿原并非经济学社会学政治性历史性哲学的典籍,它是小说,是悲剧,是诗。它的故事是扣人心弦的,它的人物血肉丰满跃跃欲出,它的情感深藏不露而又沛不可当,它的讽喻一如朱先生的哑谜,我们站在历史的原顶上方可堪破。白鹿原(或者说陈忠实)对人心的观察和刻画是惊人的一针见血。人为什么闹革命?因为人想革命。为什么要革命?黑娃要革命,最早的种子不是物质问题,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白家的厌恶。他没有任何理由厌恶白家,但是他厌恶,他厌恶白嘉轩挺直的腰杆,他害怕白嘉轩的面孔,他甚至厌恨从小的白家玩伴。这是地位相对低下者发自内心的敏感和敬畏,也是人发自内心的对独立、平等的渴望。这份敏感、自卑、敬畏、渴望自由的复杂精神,混合起来,就是黑娃闹革命的最深层心理动因。鹿兆鹏百灵为什么要闹革命?受革命理想和理论的影响故而是一个方面,然而一个更深层的诱因是,他们都渴望自由,渴望自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自由的恋爱。家是最好的避风港,家也是最牢固的牢笼。渴望自由的叛逆,是这些青年学生闹革命的一个动因。历史的推动者,是理论家、思想家、革命家,然而没有人民大众,他们也一无所成,而人民大众闹革命,其理由除了物质上的不平等,心理上的寻求也是一个根本因素,而心理的寻求,终究要归到人性的深处。革命,或许是人性本来的欲望。
白鹿原述说了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的人生,其实则是述说了一个民族的经历。朱先生那句,什么时候折腾是个完,说出来站在时代的边缘上回望过去的人的心思。有想要东西的,有想要自由的,有就是想要快乐一点的,然而也就有不愿意付出的,不愿意给予的,不愿意让步的,不愿意认错的,不愿意放手的。一个民族被国民党的暴行割裂了,一个社会被撕裂开无法弥合的缝隙,这个缝最后变成鸿沟,冤冤相报,只能靠血去填满。这是民族的不幸,也是人类的不幸。中华民族走出了分裂的悲剧,同样的悲剧还在泰国鲜活地上演。为什么一个社会会撕裂为势不两立的阵营,而不是坐在一起,制定一个新的乡约民俗?这或许是一个永远值得探索的问题,迄今的答案仍然显得苍白。
白鹿原深深地揶揄着历史的不公,这个暗中的讽喻是借堕落的白孝文一句话说出来的。当他要面子的时候,他做不成事,当他被赶出家门不再要脸时,却做得酣畅淋漓。满腔热血的青年军官没有倒在日寇的枪口下,却倒在去剿灭自己同胞的战场上。黑娃做土匪做得无恶不作春风得意,改邪归正做好人却莫名其妙地被枪决。惨烈的荒谬在提醒我们,社会的无耻、无奈和卑劣在时刻重演。然而,白鹿原终究不是时下盛行的网络小说,他暴露恶,却嘲讽恶,渴望改变恶,虽然那是无效的呼喊。而被现在的人热捧的某些网络小说,却在暴露恶的时候,欣赏恶、赞扬恶、学习恶。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人人热爱恶。
白鹿原,确有其地。这道原在蓝田县城西南方向,史载“有白鹿游于西原”,遂命名 白鹿原。白鹿原这个名字后来几经历史的转换,在历史上还叫过灞陵原,著名的“鸿门宴”中,“沛公军灞上”,说的就是这个灞陵原,也就是白鹿原。白居易曾做诗云:“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而白鹿村,则是作者虚构的,不过现实里也有它的原型,那个村里有两姓家族,也曾有过多次争斗。
书中人物。
白嘉轩,行事光明磊落,怀仁义之心,以德报怨,好面子,属于有原则认死理的人,在要不要为小娥建庙上表现最突出,宁可全族都染上瘟疫也不能向她低头。
鹿子霖,精明强干,争强好胜,无原则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好色成性。最后,有灵性的生命被抽走,生不如死,毫无尊严的死去。
田小娥是书中为数不多女性角色之一。按书中描写来看,她属于姿色中上,郭举人,黑娃,鹿子霖,白孝文,这几个男人都不靠谱。黑娃和白孝文虽都真心对她,也都在关键时刻离她而去。为什么要写田小娥这个人物,陈忠实说“官办的县志不惜工本记载贞妇烈女的代号和事例,民间历久不衰传播的却是荡妇淫娃的故事……这个民族的面皮和内心的分裂由来已久。”
白鹿和白狼,是书中两个对立的意象,一个主吉,一个主凶。在口耳相传的传说,白鹿乃神物,灵气所集,是原上众生的图腾。无疑,白鹿是智慧是化身,神鹿见首不见尾,虚无缥缈,而物化到人物身上,只此两位,白灵和朱先生。白灵被活埋时,她奶奶梦见白鹿出现。朱先生逝世时,其夫人见一只白鹿越过屋顶。
白灵幼时顽劣异常,却极聪慧,以她姑父朱先生看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灵的眼睛刚柔相济,习文可安邦定国,习武则可能统领千军万马。白灵性子又刚烈,为进城求学,不惜刀横在脖子上,逼父亲让步。一心一意追随革命,却死于自己人的肃反中。与她类似的是鹿兆海,满腔热血誓死报国抵御外侮,没死与敌酋之手,却死于红军的枪弹之下。命运,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朱先生之于《白鹿原》,如诸葛亮之于《三国演义》。算是书中最具智慧的人。
他自幼苦读,昼夜吟诵,孤守书案,饱学儒雅。淡泊名利,满清和民国,都有人力邀他做官,都被他婉拒。
他慧眼看世事,“房是招牌地是累,按下银钱是催命鬼。”,每次众人遇事疑难不能决,他只几句就能点醒。
他虽处斗室之中,但并非不闻世间事,常有出奇之举。当原上众人疯狂种植鸦片时,他亲手扶犁毁掉白嘉轩的罂粟,颇有关中林则徐之风。他只身进兵营,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清兵二十万,并劝张总督“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
当不得志的县长找他诉苦时,他重复说着,“还得熬着”,县长索要手迹时,慨然应允,找来纸墨笔砚,铺开宣纸,悬腕挥毫,一气呵成写下四个大字“好人难活。”
当恶人军阀刘军长来时,他就在门口拴上两条大狼狗,二犬把门,以豆腐烩肉招待他。军阀刘军长求字,他婉拒。岳维山求字,他婉拒。后来,为鹿兆海送葬时,他亲写祭文,亲扶灵柩。联合其他学人,发表慷慨的抗日宣言。岳维山以县志经费做要挟,让他写剿匪宣言,他毫不留情的坚决拒绝。
原上饥荒,啼饥号寒,阡陌之上,饥民如蚁。县长请他任赈济灾民副总监,他慨然应允。他赈济灾民,不取一分一毫,确保把粒粒粮食送入灾民口中,事后更不受人家送的匾额。这里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白孝文因受了鹿三奚落,而去和灾民抢舍饭,被鹿子霖拽住,并想给白孝文几个馍,朱先生沉静的说,“让他多饿一阵儿好。”白孝文转身要走时,被朱先生拦住“等等,你去抢一碗舍饭吃了再走。吃一碗舍饭好处匪浅……”随后,朱先生对屋里的人说,“我提议,咱们赈济会同仁都去舀一碗舍饭,与民同食这个机会千载难遇。给我一个碗,你们不去我可去了……”
鹿兆海阵亡后,他决定和学人投笔从戎,亲上抗日前线。颇有古代书生气,文而不弱,刚气犹存。
他博古通今,淡泊名利,更神奇的能预知吉凶。让他有了些许神秘色彩。他在解放前,劝白嘉轩自食其力,解雇掉所有长工,使白免于被划分为地主。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事在于他的遗嘱,“不用蒙头纸,不用棺材,不要吹鼓手,不向亲友报丧,不接待任何吊孝者,不用砖箍墓,总而言之,不要铺张,不要喧嚷,尽早入土。”入葬时,头下枕着生前著写一捆书。几十年后,他的墓室被挖开,正如他生前对自己孙子说的“我重见天日,就靠你们喽。”里面唯一的一块砖,正反面都刻字,一面是“天作孽犹可违”。另一面是“人作孽不可活”,摔开后,里面同样刻着字“折腾到何日为止。”学生和围观的村民都惊呼起来。。。是呀,时至今日,还不是照样在折腾?
朱先生逝世后,书中对送丧那段的描写,读来真是令人感动。让我想起德蕾莎修女下葬时,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送行。12个人抬着她,印度总理跪下去了,所有人跪下去了,人民尊敬她,人们都不敢高过她的灵柩。
“这个人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奇事轶闻,全都是与人为善的事,竟而找不出一件害人利己的事来。”“世上肯定再也出不了这样的先生喽!”白嘉轩如是说。
还是他的闭门弟子,黑娃的挽联概括的精准。
“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朱先生这个人物在现实里的原型是关中大儒牛兆濂。陈忠实幼时听过不少牛的传奇。之所以是朱先生,而不是王先生,陈忠实说,“牛”“人”合一即为“朱”。有兴趣的可百度 牛兆濂 ,他的言行和书中朱先生吻合度还是颇高的,确实是牛人一个。
不得不说它是一本史诗级的巨作,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中国近现代史的陕北一隅,可以跟随革命进程了解白鹿两家的社会变迁。白嘉轩真的是中国传统男性的代表,与白鹿原一样宽广深厚永存不死。在读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感悟,但是时代已变,有些东西践行起来太难,就留一股精气神吧:学为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