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的领悟》_精选读书笔记2500字
My 采集
1、创作是什么?试想想,这个世界本来没有这样一幅画,但因为我,它遂存在。它的存在,灌注了我的技艺、思想、情感和想象力。当我将眼前所见、脑里所思、心内所感用笔画下来时,我是在自由表达自己。这个自由表达的过程,让我得到难以言喻的满足。这份满足本身,就已经是最好的汇报。
2、不是赚钱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赚钱的心和创作的心之间,有着不易调和的矛盾。
3、你一旦活在社会,就得受社会化所限;你的自由意志愈强,往往便愈痛苦。
4、对玫瑰来说,她很在乎小王子,很渴望得到小王子的爱护,但却不懂得如何表达,于是愈爱,便愈怕失去;愈怕失去,便愈容易在小王子面前自卑。
5、因为这是他们的初恋。因为其初,所以情动于衷,所以全情投入,但却也因为其初,所以手足无措,所以茫然无助。
6、驯服里面既要有自己的自主,也必须尊重对方的自主。这种双重自主性,加上生命的偶然性,使得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在时空的某一点能够恰好相遇然后彼此驯服的几率,变得极小。缘分之难,即在于此。
7、当这些目标成为他们真心认同的志业时,也就意味着目标背后承载的价值,已走进他们的生命,并与他们建立起难以分割的联系,并在最深的意义上,成为界定自我和安顿生命的基础。
8、自我驯服的意思,就是我们将自己的生命视为需要用心善待和建立联系的对象。通过感受自己的身体,聆听自己的内心,爱惜自己的人格,我们慢慢学习认识自己和爱护自己。
9、在世间,没有认真去爱却又不要受伤这回事。没有受伤的爱,不是最好的爱,甚至不是真正的爱。
10、我们或可称之为“无我之爱”。在这种爱里,狐狸将自我防到最低最不重要的位置,甚至忘掉自己,而只以所爱的人为念。
11、责任伴随驯服而来,并内在于驯服的关系 。只要你用心去爱,用心去和你爱的对象建立联系,你就自然生出相应的责任,因而也就愿意去接受责任的约束。
12、性别定型不是某个人的主观喜好,而是社会通过各种复杂运作,例如制度设置、学校教育和大众传播,逐渐形成的某种想象,然后通过这种想象产生出来的某种集体规范。
13、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没有人生下来就该是别人的附庸,又或为了满足他们期望而活着不是自己由衷认可的人生。
14、如果我们假定人就是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合乎人性,那么你就只能以爱交换爱,以信任交换信任。
15、出路在驯服。只有用心建立各种驯服关系,并在这些关系中找到爱和责任,人类才有机会走出孤独的泥沼。
16、选择,必然意味着不确定。无论我们在做决定时,多么深思熟虑和计划周详,事情也未必如我们预期的那样发展。理性的慎思,可以增加确定性的机会,但不可能有百分百的保证。
17、选择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拥有所有可能性,而在于要在诸多可能中选择其一,然后放弃其他。选择,是取,同时也是舍。
18、理解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首要条件是人们愿意投入时间。
19、一个人要走进另一个人的世界去明白对方,往往需要有非常接近的价值体系和共同历史。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经验是我们不曾有过,甚至永远也不会有的,因此必然限制我们对那些正身在其中的人的理解。
20、当一切无可言说,我们要学会沉默。
21、正因为我们意识到人的有限,以及意识到每个个体都各有独特且同样值得尊重的生命,我们要更对那些我们在乎但未必能好好理解的人,给予更多的体谅和关怀。
22、作为个体,我们的生命极为短暂;作为群体一员,我们却活在一个绵延不断的传统里面。这种延续性,在相当大程度上,帮助人类克服了个体生命归零的限制,同时给予个体用心活好此生的动力。
23、一个人与一本书的相遇,需要情感和知识的准备,也需要机缘。
24、你读过的书,不知不觉走进你的生命,铺成你的底蕴,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你的生活,丰富你的情感,并默默引领你前行。阅读的美好,就在这里。
My 评论
正如周保松老师所说,一个人与一本书的相遇,需要情感和知识的准备,也需要机缘。看完本书之后,才知道之前读《小王子》的自己的感悟是如此地浅薄。
这本书是对《小王子》的哲学解读,关于童心,关于驯服,关于选择,关于理解,关于死亡。作者以抛出问题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比如为什么小王子要离开玫瑰离开b612?从而引出了初恋的脆弱;比如玫瑰园的五千朵玫瑰在面对小王子的嘲讽后,如何解决自我认同危机?从而引出了关于驯服的丰富内涵;比如小王子为什么冒着生命归零的危险也要回到玫瑰身边?从而引出了爱的责任和死亡的意义。
这本书让我最惊喜的地方是周保松老师对于“驯服”的理解。之前我对驯服的理解停留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家人、朋友、爱人等彼此驯服,成为双方的独一无二。实际上,驯服的涵义应该更丰富,当我们全心投入一个事业、目标,让他们背后承载的价值走进我们的生命,和我们建立起难以分割的联系,这个时候,那一项事业、目标、梦想和你之间是彼此驯服的关系。不仅如此,驯服的对象也可以是自己,将自己的生命视为需要用心善待和建立联系的对象,不自怜自弃,自尊自爱自信,活出生命的价值,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独一无二”。
书中关于“理解”的论述,最让我感动。因为每个个体经验各不相同,有许多经验是我们不曾有过,甚至永远也不会有的,因此必然限制我们对那些正身在其中的人的理解。无法做到感同身受,我们要怎么办?作者告诉我们,当一切无可言说,我们要学会沉默,不是强说或强求自己一定能理解,而是承认自己的无力,然后给予他们更多的体谅和关怀,让他们知道,无论怎样,我们在一起,总有人和你共同面对。
书中处处闪烁着善意和温暖。它提醒我们在世间,没有认真去爱却又不要受伤这回事。它也告诉我们责任伴随驯服而来,并内在于驯服,所以一旦你选择要建立驯服关系,就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每个人应该心里装着一个“小王子”,在高度商品化、功利化的现代社会里,始终保有一份童真,用心驯服每一种关系,走出孤独的泥沼。
字字句句读完这本书,发觉其中的道理,其实每个但凡有过社会经历的人多少都能看明白,重要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多体悟,多深思,多自省。希望过几年后,生活体验再多一点的我再读到这本书,感悟会更丰富更深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