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幼儿园》_精选读书笔记1700字
这本书条理清晰,用解答疑问的方式展开书本,其中往往涉及到两种观点或者以上的博弈,在博弈中,作者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或者实验的结论,其中有很多问题,的确是曾经思考过的,但是并不是那么地深刻,本书给的建议具备很强的指导性,值得去尝试,探索和论证。其中以下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
1.我一直喜欢把现在人类的认识比喻成一个圆,但是实际上不可能是一个规则的圆形,但是为了方便理解姑且这么比喻吧,那么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其实很多我们成人认为的常识对于婴儿而言,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那么,就会存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直接被灌输,不需要太多的思考,第二种就是采用自我创造,对于个体而言是创造,但是对于这个世界而言可能并不是,那么,这种创造是否有意义呢?我们之所以采用应试教育,就是因为工业时代的到来,我们在很多的技术领域和世界其他国家有差距,另外工业时代需要很多的螺丝钉的角色,各司其职,因此,在工业时代初期,我们的应试教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不是只有我们国家,历史上的美国,日本都曾经有这样的阶段。那么,随着5G的时代到来,我们的智能化开端,是否有可能很多的岗位会被取代,那么,人可以做什么呢?我们不断灌输的认识,这些机器比我们做的更好啊。因此,是时候把我们的自我创造摆上来了,这也许并不能够看到学生那么规整划一地在朝着一个方向走,也可能耗费的时间太长,但是,在智能化时代的开端,相信这些是值得的。这是我认为本书中讲的第一个重要的概念,创造性螺旋,所谓的螺旋,是这么来的,如果说你先掌握,按照这种方式到了高中毕业,很多思维习惯已经定型了,再来自我创造,又有多少人能够适应呢?
2.创造性螺旋,本书中也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就是依照简单的原则,快速地设计出原型,然后把玩,之后交流再修修补补的方法。回想自己的经历,在大学,在这个尝试中失败了,曾经非常想把自己所学的工科东西付诸于实践,然后,错误地把目标定的太高,最重要的是把实践当成了学校的那种按部就班的感觉,这种思维模式,是完全不符合创造性螺旋的,但是在社会学和教育学的领域,又可以做得到,可能是一种兴趣爱好的问题,姑且再看看
3.在本书中,证明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为什么现在的科技发展了这么多,小孩还是没有发展出更好的创造力,书中的观点是不要问玩具为小孩带来了什么,而是要问小孩用玩具来做了什么,也就是提出了工具的概念,我们在参与制造的过程中深入学习,我们在创造中进步,这点是非常不错的。在当下的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分数是深入人心,因此,借用这样的一个想法,我们又能在应试教育中做什么呢?我们的工具 又是什么?我们能制造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所谓的创造又是什么?
4.在关于执行方面,本书提出了4P执行法,也就是项目,热情,同伴和游戏,也就是说在应试教育层面,是否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一起确定一个项目的进度?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或者激情,至于同伴,那就是需要交流,一起玩游戏,然后再步推进,这点符合了教育学的一个本质,这也是我之前忽略的,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本人
5.本书提到了交流沟通的基本原则,排位第一的是尊重,这一点,实话说对我们而言已经很难做到,因为我们信奉计划,计划的意味就是,和计划无关的或者和计划冲突的,那就是没有价值的,那么,倘若刚好又是学生关心的,那么,结果可想而知。第二的是建设性,这点也是学生非常在意的,曾经有学生和我吐槽,非常不喜欢一些看起来很对,又没有操作空间的建议,比如说,自信点,细心点,认真点,学生关注的是我怎么样才能细心点吧?
6.在本书中,重点讨论了一个老师需要充当的四种角色,我认为已经总结得很到位了,除此之外,我认为还要充当多一种,倾听者。书中的四种分别是催化剂,顾问,连接者和协作者,说的非常好,催化剂也就是我们要燃起学生心中的火,而不是给他们灌一桶水,也就是不用太在意结果的成功或者失败,重视过程,真诚地表扬做的好的地方,足够催化。顾问指的是能够很好地去解决学生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规划,连接者指的是能够很好地去连接各种资源,方便交流,协作者这个概念我认为也特别重要,需要的是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项目,分工协作,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