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观》_读书笔记1600字
《我的世界观》读后620913911073612021
◇
对于爱因斯坦,印象中好像就是世界智商最高的人,是脑使用率最高的人。不过萧伯纳的一番话,对爱因斯坦的伟大形容的更真切。
“萧伯纳认为历史上只有过八位伟大的科学家,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伽俐略、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在这8位伟大的科学家中,只有3位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托勒密、牛顿和爱因斯坦。托勒密的宇宙观统治了1000多年,牛顿的宇宙观统治了300年,那么爱因斯坦的宇宙观能统治多少年呢?”
但就像拉格朗日说牛顿一样,“虽然牛顿确实是杰出的天才,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他也是最幸运的人:人类只有一次机会去建立世界的体系。”爱因斯坦也是极其幸运,当物理学界面临着重重危机时,他的创造力正处于巅峰,这是牛顿之后又一个极其难得的机遇。爱因斯坦抓住了。
◇
但从来没有什么纯粹的幸运,因为那转瞬即逝的机遇只有时刻做好准备的人才能抓到。爱因斯坦16岁时写了“我未来的计划”,然后他就是基本按着这个计划执行的。“对一个严肃认真的青年来说,对自己所渴望的目标形成尽可能明晰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十年后成了奇迹年,也不是很需要惊讶的事了。
◇
书中内容分成了五个部分,但分类很不明确,又不按时间排列,读起来感觉很混乱。
而且爱因斯坦也是一个凡人,他的许多科学之外的言论真是了……,还是引用一下他自己的话吧:“我能说的大部分内容听起来都是天真的。我这样安慰自己:一个在另一领域有过思考实践的人,仍比那些从来不思考,或者说极少思考的人更可取。”
另附一段他人的“他是一个具有高度原创性的人,但似乎缺少对现实的认识。我在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身上不断地发现这一点。作为成功的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他们完全沉浸在演绎逻辑中,而这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是冲突的。”
◇
最后对爱因斯坦的世界观,简略引用如下:
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却又明显地缺乏与他人和社会的直接接触,这两者形成了奇怪的反差。我是一个真正的“独行者”,从未全心全意地属于过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朋友,乃至我最亲近的家人。面对这些关系,我从未消除那种疏离感,以及对孤独的需求——这种感觉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日俱增。一方面,它能让人清楚地意识到,这将使自己与他人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受到限制,但我毫无遗憾。这样的人无疑要失去一些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但另一方面,这样的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他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避免让自己内心的平衡置于这样一些不稳固的基础之上。
^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探究一个人自身存在或一切创造物存在的意义或目的,对我来说,似乎总是愚蠢的。然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些理想决定了他的奋斗目标和判断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未将安逸和享乐视为终极目标(我把这种伦理准则称为猪群的理想)。一直以来,对真、善、美的追求照亮了我的道路,不断给我勇气,让我欣然面对人生。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友情,如果不专注于探索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不可及的世界的话,生命对我而言就毫无意义。从儿时起,人们所追求的那些庸俗目标——财产、外在的成功以及奢侈的享受,我都不屑一顾。
^
只有个人才能造就高尚和尊贵,而随大流的人群在思想和感觉上都是迟钝的。
^
有些人感觉到人类的愿望和目的毫无意义,而自然界和思维世界却显露出崇高与奇妙的秩序。个人的存在给他的感受如同监狱一般,他想将宇宙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意义的整体去体验。
极少有人能超然物外,看到当代人的弱点和愚蠢,自身又不受其影响。面对人类顽固的天性,这些孤独的人往往会失去改变社会的勇气。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利用他们微妙的幽默和优雅,并以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艺术为媒介,让这一代人看清自己的面目。
^
尽管爱因斯坦经常阅读《圣经》,也谈论上帝,但他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信仰宗教的人。他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