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心理学套装(共四册)》_读书笔记1400字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的理解
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相处形成的关系模式、心理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就像新出厂的电脑装上了套操作系统。如果对自己的操作系统不了解,外界来什么刺激,我们有什么情绪,做什么反应,自己往往意识不到,于是,我们被同一套心理模式所左右,不断重复一些幸福或苦难,人生就像一个个轮回,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如果对自己的心理模式有深度的了解,对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做出回应,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有了自主选择的色彩,当我们为我们的一切做选择时,就是在成为自己,自我实现。
我们渴望做自己。同时,又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犹如爬珠穆朗玛峰,你真期望,等你爬上珠穆朗玛的峰顶时,那世界的最高端处,只有你一个人吗?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关系中,我们都渴望得到关系对方的认可,渴望能与对方分享彼此。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就会感觉,生如同死。
因为对于多数人而言,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的身上,那时,我们就是在摧毁对方的真实存在。于是一切人际关系就成了一团迷雾:我们以爱的名义彼此强加,而当我们自觉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去行动时,我们便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了,成为不了自己了。显然,成为自己和拥有关系是矛盾的。
那还要成为自己吗?当然要,这是我们的根本诉求,只有成为自己,我们才算存在和活过,才能拥有充沛的感觉,有自己的人生立场。假如你是一棵树,别人对你的态度就是一阵又一阵的风,如果你很在意别人的意见,那意味着,随便一阵风,都会把你剧烈摇动,甚至将你吹倒。作为一棵树,你能否矗立在大地上,取决于你有多少根系紧紧地深入大地。生活就是大地,你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腻的感受就是一条或粗或细的根,你的感受越是丰富充沛,你的根系就越是紧紧地深入大地中。那样一来,就算是很强烈的风也不能颠覆你的立场。“成为自己”的“自己”并不纯粹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的总和。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因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律,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精确的时间表,也就无法主动地操控,而只能通过孩子的自发行为去发现,自己目前正处于什么敏感期。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他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人。
除了要成为自己,还要拥有关系,只不过并不容易,需要拨开关系的迷雾,破除掉别人强加于自己的意志。除了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外,我们也需看到,我们的意志本身也常是一团迷雾。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迷失在外在的价值中,相反要学会看到自己去掉所有外在后的本真存在,也要看到别人去掉所有外在后的本真存在。并且,我们要学会爱自己的本真,也要学会爱别人的本真,而假若有人能做到只爱你的本真存在,你与他的关系,就是最可珍惜的关系。做到这一点后,你就有可能跳出外部评价体系的窠臼,以你的本真,与其他人、万物乃至世界的本真建立起更具深度的关系,从而领略到更有魅力的价值体系。也就是:追求自我价值,总是要在最珍惜的关系中得到体现,也是在关系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