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_读书笔记1500字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香。世间绝品人难识,闲时茶经忆古人”。北宋林逋以一首茶诗略述了制茶的情景,而今末学有幸在沐熙重习点茶之技艺,在恬淡如蕖的璇老师的推荐下,首读《日日是好日》,作为习茶前的功课,感触或深或浅,或甘或涩都如茶一般非言语所能述之。
森下典子是日本资深茶人,在《日日是好日》一书中将24年来习茶的点滴与心得尽述书中,回首典子老师从最初的守、到中年的破、再到最后的离,似乎她已将茶和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每一阶段都是缓慢的累积,每一步都是茶与茶人的共鸣,然而典子老师在这条路上并未止步,仍然渐行渐悟;正如千利修所说:“茶道没有终点,是不追求答案的修行之路”,在这条路上,你所付出的、收获的都将展示茶之美,人之德。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由荣西禅师将其技术带回日本,并在岛国传播、弘扬,而身为今人的我们又反过来学习日本茶道,复古宋代茶艺,似乎有着本末颠倒,万流归宗的意味,然而茶无分别,人有执著,即为茶人,便无隔阂,以谦卑之心习茶之德,修人之心。
书中说日本茶道是典型的东方思维:“马上做,不要思考,手自然知道,听手的感觉行事,”这是人的惯性思维,而修心之人似乎要做的就是破除这种惯性思维;而茶道并非如此,行为是人内心的反射,没有心的指挥,行为无法执行,这也许就是典子老师说的:“聆听心的声音,熟能生巧吧”。
举重若轻在书中又是另外一种解释:“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重重放下,”这的确是用心而不过度用力的智慧表现,内观自己,除了浮躁、散乱,无法做到力度的拿捏,更不要说智慧的表现,没有智慧的表现,茶道是无法成形入心的,所以每次沏茶时总会想起师父的教诲:“先静心、再泡茶,让茶传递你的般若禅定和慈悲喜舍,让品茗者发自内心的欢喜自在。”
尽管茶道不仅仅是美学与艺术上的技艺,同时还是道德与精神上的升华;无论是日本茶道,还是中国茶道都是将心安住当下,唯有安住当下,反复的练习才能展现茶道的形,这类似于每日的诵经,把心安住,不停的串习,最终将达到无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内观已心,领悟人生。
“绝不可自视过高,学习任何事物,一定要从零开始”。贡高我慢一直是我无法逾越的屏障,无论是与人相处,泡茶聊天,亦或是参禅论道,师父总说我气场过高,无法放低姿态,许是40年来习气和所知障导致的吧!在与师父习茶喝茶的过程中,师父也总是强调我放空自己,慢下来,静下来,从零开始,时时内观自己的身口意,莫在带出习气毛病来,否则贡高我慢,法水不入。
无常一词在宗教中时常出现,而在茶道中亦无时不现,中国茶道从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演变,以至于今日又以各区域不同,季节不同,茶类不同而展现不同的茶道冲泡方法:玻璃杯泡茶法、盖碗泡茶法、紫砂壶冲泡法,碗泡法等,无不是在变化中演绎无常;而日本茶道亦随季节、天气、环境诠释着茶道无常,也许只有在多变的茶道中才能不会让无常的心失去审美,安住当下;也亦是多变才能让散乱昏沉掉举的心更安定下来吧!
茶会是一场艺术的盛宴,亦是一场精神的共修,盛宴中艺术得以升华,共修中茶人互相精进,随喜赞叹;将俗世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变更为琴棋书画诗酒茶。熏风自南来,清流无间断,霜叶满林花,腊雪连天日。四季的更迭,让茶带我们感动自己,修炼自己,学做茶人。
不苦者有知!窗前垂萝,手中茶盏;甜苦各尝好放手,世味浑浊莫入心;不集苦何来有苦,不习茶怎知茶心;水是心的因,茶是心的果;上善若水,茶心无尘;一杯茶还原本来面目,一杯茶感恩师父教诲,一杯茶践行六度万行;心之灵,茶之静,感谢璇老师的推荐和教导,感谢沐熙的茶韵禅心。
日日是好日,叶叶菩提心。茶香静止时,一期一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