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课》_精选读书笔记1100字
《小说课》读后782010911046128028
◇
本书类似于读书笔记的合集,作者自己说是讲稿的集子,也就是讲课讲座的教案之类的。总体来说,书的内容有让人读下去的意愿,读起来不是很吃力。有些语句段落很有趣很有启发性。但总是有一种朦朦胧胧的错觉,它讲得不对,又说不上来错在哪。
直到<受戒>那一章这种错觉才清晰了些。本书中对一些作者所讲解的书中细节的剖析也有很独到的金句(如审美观和作家的权力),但它那种不断地夸大其辞小题大做,整体上总让我有一种捧艮的浮夸的感觉。
然后,作者在后记里还给了个答复,很好,坦诚,佩服。引用如下:
附带着回答两个问题:一略。二、也有人问,你怎么就那么啰唆?人家的小说只有一千多字,你怎么能一口气说上一万多字的呢?这也是由讲座的特性决定了的,一次讲座有两个小时,时间很长,我总不能说“这篇小说好,非常好”,然后就走人。
◇
书的好与不好,大多时候不是它自身决定的,应该是对比的结果。这可能就是文无第一的一种意思。
所以因为没有一个最好的标准,那比较就是一个基本方法了。但这个方式有个大缺陷,就是范围。你如果只读过一本书,那它很难不好。如果读了一百本,那就自然有个三六九等。而且你还必然学会了不轻易评出最高等,一直留有余地。本书倒不是经不起比较的,但层次方面上不去。
而且本书本身又是一本评判的书,但说它评判不准确,因为只有捧没有批。很谨慎。如作者所说“好的小说一定是深沉的。你有能力看到,你就能体会这种深沉,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你反而有勇气批评作家浅薄。”这句话深得我心,但又总感觉好像在打自己脸,真是好谋算,算你狠。
附引一下审美观和作家的权力。
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如果因为贫穷我们在心理上就剔除了美,它的后果无非就是两条:一、美的麻木;二、美的误判。美的误判相当可怕,具体的表现就是拿心机当智慧的美,拿野蛮当崇高的美,拿愚昧当坚韧的美,拿奴性当信仰的美,拿流氓当潇洒的美,拿权术当谋略的美,拿背叛当灵动的美,拿贪婪当理想的美。
^
小说写到作者都无法改变的地步,作者会很舒服的。但写作就是这样,作家的能力越小,他的权力就越大,反过来,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
◇
最近几本书的读后总是在尖刻,但又不能回避真实的感受,都弄得有些自我怀疑了。
然后,《忏悔录》读了一个多月了,每天晨起读一些。选择在一天的开始读它,真是对自我的一种有益的考验。所以,尖刻只是考验的一点副产品,这个借口竟让自我感觉良好了很多。
下一步,不用怀疑了,继续放飞自我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