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九项奥斯卡大奖电影《末代皇帝》原著)》_精选读书笔记1900字
看书之前已经翻过豆瓣、知乎等一些书评了,有不少表示“后半段看不下去,肯定是共产党逼迫写出来的”,还有不少同情溥仪的,说“他本来就是满族人,乱糟蹋自己家里的东西而已”。不明白这些人是不是真的看完这部书了,至于后一种说法,感觉真是屁股都不知道歪到哪里去了。书里很多故事会让我联想到尼罗的那些民国小说——说起来,这个作者很多小说三观简直歪得不成样子,但是写得不错,休闲看看是没问题的。
书内容的真实性我是不怀疑的,至多觉得刻意贬低了自己一些,对我党有些吹捧罢了。譬如原文引用了一些溥仪冠冕堂皇的祭文和吹捧日本的几首诗词,但说到自己在旅顺监狱改造的部分,又说自己“我在宫里只给皇后和淑妃写过些无聊的信,写过几首莫名其妙的诗,还从来没写过正经文章”,等到说觉得自己劳作方面不如自己只念过几年私塾的家人,又提到自己学了十三经。整本书在写进入旅顺监狱之前的经历,较少抒发感情,即使在表达自己内心情绪也感觉比较局外人的态度,但在写旅顺监狱经历的十年再到出狱的部分,基本是在直抒胸臆,吹捧我党了。
但溥仪此书写成之时,已经56岁了,准备写书时也已经53岁了,半生坎坷,几乎没有什么痛快的时候,我觉得虽然有吹捧,真心实意也还是有一些的。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本朝太祖之前,让君主立宪制、军阀割据、帝制复辟、资本主义轮番在我大中华土地上一一试验,最后真实的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有人评论说,这也确实是奉天承运,民心所向了。溥仪写自己年幼的时候,自己抓蚂蚁,闹师傅不好好听课,青年时期不论是在清宫还是在张园,都十分挥霍,虽然没有任何后悔之心,你道他自己心里回忆往事究竟有没有悔恨之意?若没有,何故多次出现”当时的我听了只会觉得愤怒“?等到自己全无胜算,满盘皆输,终于可以跳出局外审视自己前半生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感叹过“当年我若是个‘英雄’,或许能够造一番时势“也终究无人知晓了。
清宫之际,看着就觉得是在看曹公八十回之后的贾府;民国期间,看着又好似在看野史杂书里军阀头子们的生活;作者心中作何感想,又语焉不详,只从只言片语中泄露一点点痕迹,又实在不清不楚。但依我猜想,他对袁世凯、孙中山之恨,倒不怎么强烈,当时的他还只是小孩子,恨意更多是遗老们和长辈们教的;他对生母,对他的父亲(全篇以”王爷“代称),感情或者还不如他对乳母深重——比之旅顺监狱部分写自己的悔恨,到底是写乳母部分的追悔之心更加情真意切,因而在写”太妃“逼死自己母亲,造成自己与妻子关系不和谐,未能听话嫁娶一位有理财之能的贤妻,他也是有恨的,但这恨又不够深切。但他恨民国、恨自己的近臣、恨日本人,也恨所有外国人。民国将其推下宝座,又不履行”优待条件“,”害得“他总被各种人蒙骗,当成傻子耍。在其祖坟被盗,蒋介石政府收下孙殿英的贿赂,推翻”追究到底“的说法,也是前文里情绪最为强烈的一节。恨近臣,倒并非说什么一生受到这些人绑架,而是,自古亡国之君不得好死,臣子换个主子照样山呼万岁,可不少人却装作忠心耿耿的模样,又在伪满洲国时期凶相毕露。恨日本人,这个自不消说,伪满期间,终日担心自己生命安全,自己的妻子被日本人杀害,里面特别提到吉冈安直,也是少数的情绪激烈的章节。恨所有的外国人,主要体现在清宫之际里写庄士敦和后文里再提到庄士敦时的对比,特别是提到庄士敦那本《紫禁城的黄昏》不自觉流露出的鄙夷感之时。溥仪半生也都在屈辱中度过,不断被各种人利用,虽说他自己前半生被各种人奉为天子,到底还是我华夏子民的一员,既熟读历史,就算是被复辟冲昏了头脑,就真的半点没有子民为外敌奴役的屈辱感?
溥仪唯独是不恨土共的,早先谈不上利益冲突,到土共与他直接相对的时候,他手上已经完全没有筹码了,土共没杀他,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挺优待爱新觉罗一家的。说到这个,就又想起,李唐家族打天下的时候,赦免了王世充,将其贬为平民,连同兄弟子侄全部流放蜀地;而同样是李唐王朝对手的寇建德,深得其领地的民心,就被斩首闹市。溥仪当时的身价是轮不上斩首闹市的,但是最后能混上政协委员,这份优待可是自古以来头一份,他有半分底气恨土共吗?
乱世百年,身陷泥潭,最后能把外敌赶出泱泱中华,努力实现从无到有,即使是溥仪,奉承话里就真的没有一丁点真心?历经人心变幻,绝望之时丑态百出,最后竟然绝处逢生,不断猜忌土共要如何利用戏耍他,竟然猜忌一一推翻,还能年老之时体会一点真正的亲情,回归平淡,想必,还是存有一分感恩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