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_精选读书笔记900字
2019年度回顾之七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再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长,曾多次访华。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
亨廷顿认为,在美苏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他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不乏真知灼见。
在中国关于文明冲突的讨论体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后发优势”理论认为,中国不需要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传统,不需要依照西方文明模式,而只需要依照中华文明传统,单纯依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也可以完成中华文明的崛起,其实质上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现代版本。然而经济学家杨小凯在台湾、美国等地考察大量晚清企业史档案后,得出结论:在不改革制度的前提下,技术带来的经济发展,只会助长政府的机会主义;政府和官办企业利用特权,与民争利,损害社会利益。最后, 非但私人企业无法发展、政府和官办企业贪污腐败横行,国家的整体活力也必然被蚕食,在这种制度下,官办企业效率越高,越不利于长期的经济发展,他得出结论:如果通过模仿技术可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后发国家就会采取一种国家机会主义立场,导致发展的路径被锁定,为长期发展留下隐患。因为短期经济成功常常被用作堵塞批评的工具,使一个国家付出长期代价,经济增长反而成为制度转型的障碍,经济学界称杨小凯这个结论为“后发劣势”理论。
其实,人类各文明自诞生起就自然存在不同和差异,文明的冲突并非是今日才有之事,人类应该正视其中的差异,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努力以获得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特此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