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好好告别》_精选读书笔记_2100字

《好好告别》_精选读书笔记2100字

好好告别

凯特琳·道蒂

一个女孩会永远记得她刮过的第一张死人脸。在她的人生中,比初吻或失贞更尴尬的,大概只有这个了……身高近1米80、毕业于中世纪历史专业的凯特琳·道蒂,是别人眼中又酷又怪的女孩,当同龄人都在为恋爱、护肤,变美和追星而疯狂时,她却一股脑扎进殡葬业,当起了一名殡葬工,每天和死者打交道。从第一次尴尬地为死者剃须、小心翼翼地和同伴一起上门敛尸、日渐熟练地操作起庞大的火化炉、把人体碎骨研磨成粉末、入殓、给尸体防腐,到想尽办法完成遗属心愿、给水肿的老人穿上精心准备的华服……凯特琳坦率真实又妙趣横生地记录了自己在火葬场工作6年的生活,讲述了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生命故事,还有所有人都要面对却不愿说起的一切细节,更有对死亡和生命的深刻体悟。难得的是,凯瑟琳不猎奇、不逃避、不畏惧,像是个现代小女巫一般,带领我们直视死亡,也直视生命。

◆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 但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它让我们勇往直前, 促使我们完成目标,去学习、去爱、去创造。

◆ 无论是完整的遗体、捐赠给科研的头颅、婴儿,还是某个女人的断腿,火化之后都是一个样。光从骨灰盒的样式可看不出这个人生前成功还是失败,是否当上了祖父母,是不是犯过罪。“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作为一个成年人,你的骨灰与我的骨灰重量相等,都是一堆4到7磅重的灰烬,掺着骨头碎片。

◆对于儿童来说,现实的爱情和死亡要比圆满大结局安全得多。迪士尼电影给儿童展现的是粉饰后的现实,充满了动物跟班和不切实际的期盼。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40]很明智地提醒大家,别把圆满大结局当回事:“我们已知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结局:死亡、崩坏、解体,以及失去挚爱时内心遭受的苦难。”

◆ 许多方面表明,女人天生就是死亡的伴侣。每次女人分娩,新生命与死亡同时降临于世。塞缪尔·贝克特写道,女人“跨在坟墓上产子”。大自然母亲果然是名副其实的母亲,让造物和毁灭不断循环往复。

◆ 对我来说,善终意味着做好了死亡准备,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好消息和坏消息都及时通知给相应的人;意味着临死前我的头脑仍旧清晰、没有遭罪;意味着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不做无谓的反抗。这是我的理解,但就像传奇的心理治疗师卡尔·荣格所说:“我对死亡的看法对你用处不大。”你与死亡的关系只和你自己有关。

如果我们拒绝和所爱之人谈论死亡,没有预先立下遗嘱,没有确认是否签署“不予急救同意书”,没有敲定葬礼安排,我们就是在葬送自己的未来,同时也在毁掉当下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卡夫卡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终结。”死亡让我们勇往直前,促使我们完成目标,去学习、去爱、去创造。几千年前就有哲学家宣告这一奥义,但一代又一代人选择视而不见。正是因为死亡的驱动力,艾萨克才拿到博士学位,探索科学的极限,创作音乐。如果长生不老,他很有可能彷徨在百无聊赖和无所事事之中,丰富多彩的生活只剩下单调和乏味。人类最伟大的成就来源于死亡定下的期限。艾萨克还没意识到,正是死亡——他一心想要击败的对手——造就了他。

总有一天我会开办自己的火葬场。我不要工业厂房,我要亲切感十足的开放式空间:阳光从大大的落地窗照射进来,一改死亡阴森恐怖的刻板印象。通过“死亡新秩序”,我结识了两名意大利建筑师,并且有幸和他们一起设计。我们的想法是,阳光透过玻璃照射进火化间,让正在进行火化见证的家庭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室外,让自然与宁静取代冰冷的工业感。 我还希望联邦和各州、市出台更完善的法律鼓励自然殡葬、露天火葬和绿色土葬,让遗体在开放的空间中自然分解。但不要以为做到绿色或自然殡葬就结束了。“burial(埋葬)”一词源自盎格鲁—撒克逊语的“birgan”,意思是“隐藏”。未必每个人都愿意藏在土里,我就不愿意。自从迷失在红木林中,我便开始相信吃下的生灵以后也会以我为食。古代的埃塞俄比亚人把死去的族人安放在捕鱼的湖边,让鱼群也能从人类身上获取营养。大地的作用就是取回它的造物。将遗体安置在规划出的特定空间,就能解决土葬和火化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与死亡的关系没有极限。 我们当然也可以在悲惨的未来越走越远,继续否认死亡,继续让遗体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如果选择这条路,我们将继续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我们的生活将深受其害。让我们夺回死亡权,大胆无畏地写下当今时代的死亡艺术。

◆ 1961年的某期《变态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期刊》列出7条人类害怕死亡的原因: 一、我的死会让家人和朋友悲伤。 二、我所有的计划和事业都将中断。 三、死亡的过程很痛苦。 四、我没法再有任何人生阅历。 五、我不能再照料需要我照看的人。 六、如果还有来生,我不知道自己会发生何事。 七、我害怕自己的遗体出事。 我的焦虑和来生、痛苦、虚无无关,我也不怕自己死后腐烂。我只是担心我所有的计划和事业都将中断。我希望帮助他人接受死亡的愿景竟然阻碍我自己接受死亡,真是讽刺。

我的事业会因为我的死而中断。我没法选择肉体死亡的方式,但我可以选择死亡的心态。不管我享年28岁还是93岁,我都要心满意足地死去,然后坠入虚无,让我的原子化作笼罩树林的浓雾。死亡之寂也好,墓地之寂也罢,都不是惩罚,而是对美好生活的回报。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