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之围: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_读书笔记1200字
自《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入坑郭建龙,《汴京之围》是第二本读完的作品。如果说财政密码是从国家财政的角度分析朝代的演变,那么这本汴京之围则是聚焦北宋末年靖康之耻的放大镜。由于我对历史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耻辱感,读到宋国战败、皇室宗亲受辱等部分总是匆匆略过(就如看三国总是读到关羽死之前就不忍看下去),这本书两个星期就看完了。
与财政密码相比,汴京之围对历史的描述更加细致,但对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分析还是一致的:国家财政的崩溃。由于宋徽宗的挥霍无度,北宋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民间怨气极大,加强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以及金国入侵,失败也就是理所当然。读过财政密码和汴京之围这两本书,对经营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归纳了几个想法:一是量入而出,保持盈余。书中有一段话我记忆深刻,大意是为何朝代末期总会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其实自然灾害年年有,好的年代国家人民生活富足,朝廷救济一下,亲戚帮助一下,比较容易渡过难关,而朝代末期国弱民疲,遇到灾害破坏就很难承受。二是认清形势,克制务实。金国冒起初期,如果宋国的选择不是联金灭辽,而是共同抗金,说不定还有上百年的和平时光。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这个从不统治过的“故土”,北宋出卖了和平相处了上百年的盟友辽国,换回了靖康之耻和江河破碎。三是言而有信,信守契约。北宋先是背弃了和辽国的盟约,与金国的约定中也是屡屡搞小动作,使金国对北宋的态度日趋强硬,直至再三兵戎相见。四是用人不疑,勇于担当。宋国的军事实力堪称灾难,不是将帅无能,而是皇帝对将领的制肘导致战斗力低下,将领在战场上没有绝对指挥权,权责利不一致;皇帝错误的决策导致不利后果,大臣往往成为替罪羔羊,连被逼当了33天伪皇帝,才使得汴京免于被屠城,最后主动让位的张邦昌也落得被诛杀的下场,也难怪大臣和百姓与皇帝离心离德。
郭建龙的书不是简单的叙述历史,从财政密码到汴京之围都传达了一个治国之道:小政府大市场。说实话我觉得有一天财政密码会被列为禁书。《汴京之围》评分4.2,带我入坑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评分4.5,强推!最后分享作者郭建龙后记中摘录的一段话:
“设想回到北宋——三年前,整个社会铺天盖地在宣扬一场盛世,人们普遍相信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国力富强,经济繁荣;但三年后国家却灭亡了。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三年,这一时代境况让我有一种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它提醒我们居安思危,在任何时候,危机和盛世只差一步而已。和平并不是一种必然,它要求我们怀着谦卑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学习世界所长的同时,避免自大与狂傲。更重要的是,必须有意识地避免战争,谦卑不是错,错判了形势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任何形势都是环环相扣的,一旦迈出了第一步,不仅无法回头,而且也无法把握未来的走向了。
由于研究战争和财政,我也知道战争对于中国社会的破坏性。一旦战争出现,引起的财政失衡很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分崩离析。如今,中国的民族自尊心正处于一个爆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更需要我们随时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