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李光耀观天下》_精选读书笔记_1300字

《李光耀观天下》_精选读书笔记1300字

本书由新加坡开国领袖李光耀自述,算是半回忆录性质的,全书内容是他对于世界政治经济的点评和对新加坡自身定位和发展的思考。本书值得一读,原因其一是如今人们更关心地缘政治上的强国,忙着从历史中总结大国博弈的经验教训,很少有从小国视角来思考国际政治的。其二是李光耀们设计新加坡政经体制机制的独特之处:一群从小接受英国教育和理念的新加坡人,决定尊重本地历史文化、地缘政治,并走了一条与西方、周边国家略有不同的道路。
新加坡没有腹地,如果有,那就是全世界。在加入马来亚邦国时,李光耀曾满怀希望将新加坡建立成马来亚的“纽约”,但随后遭到马来亚对于非本族裔的排斥,坚持多元种族和开放的新加坡被迫离开马来亚联邦,成为弃子,丧失了整个腹地。此后李光耀决心拥抱整个世界,除了全面的开放,新加坡要求所有学校第一语言必须是英语,各种族语言只能是第二语言,甚至曾禁止电视台播放粤语闽南语等方言类影视作品,以免形成更小的“圈子”,新加坡的祖屋都要求每栋必须有尽可能多的种族同住。如是,新加坡避免像很多东南亚国家一样,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所局限,更具包容性,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才,和全世界都做着生意。
新加坡在很多年间都是一党制,虽然这些年有两党制的势头。李光耀认为两党制会使得国家疲于政治争斗,青年才俊也因此放弃进入政坛的打算,从而使得国家放弃很多优秀领导者的机会。他同时认为美国的民主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原因是世界各国的历史和文化是如此的不同,而人民一直以来是在自己国家土壤中生活,政治制度是根植于其中的,具有惯性。李光耀曾在香港以斯里兰卡作为案例抨击民主制度的普适性。他同时认为中国向来且将来都是强大的中央集权,这是繁荣的基石。中国从来就没有西方国家民主形式的传统。
人们深谙大国决定命运,小国接受命运的道理,李光耀和新加坡也是如此,它们着力于大国之间的“平衡术”。书中写到“无论世界怎么样,新加坡都得去接受它,因为它实在太小而无法改变世界。不过,我们可以尝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在本区域的“巨树”之间穿梭。”众所周知,新加坡有美军基地,但新加坡同样友善的对待中国,“如有必要,新加坡也愿意中国军舰在这里停靠”。中国是在西太平洋最有影响力的大国,而美国也绝不会轻易的接受它被中国在这一区域内逐出。李光耀希望这种状态永远保持,“在两颗大树下乘凉总比一颗要好”。同时新加坡也非常在意与印尼和马来等邻国之间的关系,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便利。
二战之后,多数国家的缔造者都是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气质的,但真正好的管理者却是实用主义的。新加坡的幸运之处在于,它的缔造者选取了实用主义。很多时候,希望这个世界和这个国家如何是无关重要的,真正的勇气在于认清现实,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新加坡只有一个海港,所以只能尽可能的融入世界,由此才有了一系列的政治安排,成为全世界最廉洁、开放和经济效率的国家。邓小平在78年出访新加坡时深受触动,欢迎酒会上李光耀对他说,“中国有更好的人才,可以获得比新加坡更大的成功”。此后中国多次派人来向新加坡取经,92年小平南巡,着重强调要向新加坡学习。邓公是伟大的,和李光耀一样,是一个真正有勇气的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