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1984》_读书笔记_600字

《1984》_读书笔记600字

与天主教及乌托邦相信人类会一直进步,到达一个完美的社会状态不同。乔治•奥威尔赤裸裸地描述了一种绝望。

远古时期,为了更好的生存,人类以群体生活,群体之间进行战争来为自己争取生存的几率。但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记得曾简单做过一个计算。按照世界粮食组织发布的粮食数据,可以足够全球人吃上最起码一个月,然而事实上还有许多国家许多人处在饥饿之中,这其中固然有复杂的经济学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带来了其他程度的对于某种和谐社会的思考。人类前进了这么多年,做到了几千年前古人想象都想象不出来的事,但依然饱受战争,饥饿,贫困的烦恼,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发达做不到,而是种种东西限制了我们。

似乎权力与战争是一个螺旋圈,是人类永恒的宿命。永远追逐于控制,每当统治者失败,就逐下台去,新的革命者上台,再次控制,再被推翻。人类社会的金字塔结构为什么如此永远?真的是群众永远喜欢盲从,接受被控制吗?我知识尚浅,不能解答这个问题。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借温斯顿思考,反抗。结局却是失望且悲观的,个人不能反抗集体,爱抵御不了本能和恐惧,死亡无法阻止权力。到底是痛苦的自我挣扎,还是放弃本心混沌服从?可无论个人怎么选择,集体如此,历史如此。

永远的追逐权力,企图控制和发动战争,永恒的绝望。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