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_读书笔记1900字
最近被全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新闻刷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防止感染甚至足不出户已达两周之久,而且尚未告终。我上一次能保持两周以上足不出户的应该还是在我婴儿时期,可见此次疫情之严重性,这个鼠年我会铭记于心。但也正因如此,看书的时间倒是多了不少,便开始翻看一套大部头的《易中天中华史》,也算一种收获吧。闲暇之余,说说其中这本《奠基者》之读书笔记。
《奠基者》的时间维度基本围绕在商末至西周王朝建立期间,之所以取名为《奠基者》主要因为周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夏、商、周虽是三个不同朝代,但却并列存在着,严格意义上讲,夏、商、周既是三朝,也是三“国”。夏朝属于早期部落联盟阶段,主要核心技术是——治水,而“商、周”则是部落联盟中的其中两部;后夏桀无道(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商汤牛逼那是一定的,于是商朝建立,属于后期部落联盟阶段,主要核心技术是——青铜器;再后便是商纣无道(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这要问苏妲己),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开创封建制,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应该是从周开始,而周的核心技术是——农耕。我们被誉为农耕民族也便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周朝牛逼的人太多,但周公绝对是牛逼的祖师爷!被后人尊为“元圣”,也就是第一个圣人。基本上封建社会的整个制度都是他创立的(这里的封建只指代分封和建国)。比方说君权,周灭商后如何证明其正统性?一般其他文明大都选择君权神授,比如巴比伦汉谟拉比王,就自称为天神的后裔;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君主则需要教皇加冕,来确立其统治地位。而周公却想到了君权天授,也就是一国之君是上天的儿子,即天子,就是“奉天承运”。而天是什么?中国人把它拟人化了,叫“老天爷”,但他长什么样?玉帝还是如来?无形。但既然拟人,那人当然不是神,因此,这也是中国孕育不出宗教信仰的其中因素之一。因此,君权神授便衍化为宗教制度,而君权天授则衍化为伦理制度。
什么是伦理制度?首先是礼乐制,孔子有句话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不同身份的人做好各自的分内之事,各司其职,不可僭越,也不可渎职。所谓礼,便是以礼待人,尊卑有序,君圣臣贤,父慈子孝……所以我们是“礼仪之邦”(日韩为副本,原件已毁);所谓乐,是指乐音有高低之分,人也有贵贱之别(封建思想),但高低不同的音符和谐在一起便有了优美的音乐,身份不等的人和谐在一起便有了稳定的秩序,因此“和谐”永远是最重要的!
再者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宗法制,即天子嫡长子世袭、诸侯嫡长子世袭、大夫嫡长子世袭。而次子与庶子则降级继承,就是国君变诸侯,诸侯变大夫,大夫变士,但士变什么?“君子”与“小人”。士是推动中国整个历史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阶层,相当于现代的中产阶级,士是贵族中等级最低的人群,但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士多少都有点能耐,以读书人居多,不是知识渊博,就是武艺高强;不是精通会计,就是精湛医术……总之,士就是中国历史潮流的中流砥柱,因此还演化出一个族群——士族。但士的继承制无法再降级,于是士族的众多次子与庶子成为了落魄的贵族。由于天子之子为王子,诸侯之子为公子,大夫之子为君子,因此士便是君子。而在士族的破落户中,有一大波人保持着士族的传统,自律、克己、奋进,士可杀不可辱就是所谓的贵族精神,因此虽然落魄,但还是“君子”;而另一波人则自甘堕落,不学无术,最终成为庶民,便被称为“小人”。后来儒家学派就用君子来形容那些心胸开阔,品学兼优,助人为乐之人,而用小人来形容那些自甘堕落,自私自利,患得患失之人,也就是所谓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周朝开创的制度分为井田制、封建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回顾所学《易中天中华史》,确实受益匪浅,而读书笔记则是巩固的一种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纵观中国历史,中国人崇尚“祖宗崇拜”,以祖宗为统绪,家庭构建家族,家族构建宗族,宗族依附于大夫构建的氏族,氏族从属于诸侯构建的国族,国族隶属于天子构建的民族。而这一民族在西周称为“夏”(意为大),东周的春秋称为“华”(意为美),最后合在一起称为“华夏”,因此,我们是大而美的华夏民族。但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今天的中华还是大而美的民族吗?就此次“新冠”疫情爆发,我看到更多的是人性的阴暗,“最美逆行”的崇高都照亮不了那些“唯利是图”的黑暗。面对灾难,我们需要的是反思与警醒!“爱我中华”不只是口号,言行合一践于行!我们是世界上唯一得以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但文明需要延续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需要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