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全集)》_精选读书笔记4000字
时间飞逝,俄罗斯帝国也迎来了他们的最后一个沙皇——尼古拉二世。
这个家伙继续依仗哥萨克骑士们去开疆扩土,一战中和奥匈帝国死磕,却忽略了国内的危险。结果,1917年的二月革命,俄罗斯的资产阶级把沙皇赶下了台。同年十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也登上了历史舞台。然后,苏维埃的红军和代表资产阶级的白军展开了内战。
顿河的哥萨克们大多参加了白军,也有一部分曾经了红军,面对红军对参加白军人员及其亲属的杀戮与掠夺,顿河的富农与中农鼓动哥萨克们成立了武装反抗红军的顿河暴动军,来保卫哥萨克的自由和自治。
以上所述的混战,《静静的顿河》主人公格里高力全程参与,各方都曾加入。
格里格力,从小生活在顿河边的鞑靼村,一位具有土耳其血统的哥萨克青年,最后战争迫使他成长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哥萨克骑士。
从他成长的过程来看,首先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在田野割麦子,不小心砍死了小野鸭子,他都能产生强烈的怜悯心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初入战场,看到连里的战士们去强奸一位叫福兰妮亚的波兰姑娘,就发疯般地去解救,结果被伙伴们套上臭烘烘的马衣捆绑起来扔进空马槽。
之后, “他想起那件事,心里像针扎一样,差点儿哭了出来,很长时间以来,这还是第一次。”
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战斗中,他用长矛刺死了一个普鲁士士兵,后来又砍死一个。
“他经常梦见第一次拼杀的情景,甚至在梦中都不寒而栗,觉得曾经握过矛杆的右手在打哆嗦;等到清醒过来,就赶快驱赶梦境,用手捂住眯得紧紧的眼睛。”
在战场上,他对他的哥哥彼特罗说:
“我的良心实在受不了。我在列士纽甫城外用长矛刺死了一个。那是火劲儿上来啦……不那样不行……可是,我砍死另一个,又是为什么呢?”
“叫人互相残杀,太残酷啦!人变得比狼还坏。穷凶极恶。我这会儿觉得,如果我咬了一个人,他也会变成疯子。”
战争让他们村的每个人的脸上都发生了变化,各人用各人的方式在心中孕育和培养着战争撒下的种子。对于格里格力来说,战争刺伤了他那颗善良的心,人性受到了伤害。
同村的司捷潘到处放话,要在战场上趁机杀死夺走他老婆阿克妮西亚的格里格力。而在司捷潘命悬一线时,格里格力冒死救了他。
“你救了我的命……谢谢……可是阿克西妮亚的事,我不能饶恕你。心里咽不下这口气……你别强求我,格里高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善良的他对战争厌恶之至!
其次,格里格力是一个忠于自己的、勇敢的哥萨克人。
没有多少观念上的东西可以束缚他,他就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哥萨克,当然也有不足。作者没有美化也没有丑化,用现实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格里格力的成长过程。
故事开始不久,长成人的格里高力,看上了同住顿河边的一个叫阿克妮西亚的结过婚的女人——格里格力邻居司捷潘的妻子。
阿克妮西亚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女人,一个回头率高的女人,是一个命苦的女人。
结婚的第二天,“也就在这一天,司捷潘在仓房里有计划地把年轻的妻子狠狠打了一顿。朝肚子上打,朝胸膛、朝脊背上打;打得叫人看不出来。从这时起,他就经常到外面去喝酒,跟守活寡的风流娘儿们鬼混,几乎每夜都出去,每次出去,都把阿克西妮亚锁到仓房里或者小屋子里。”
格里格力在顽强地、带着牛那样的倔劲儿拼命地追求她。这种顽强劲儿搅得阿克西妮亚心慌意乱。结果两人走在了一起。
当看到司捷潘打阿克妮西亚时,他越过高高的篱笆和司捷潘打斗在一起。
后来,格里格力的老爹给他介绍了一位本村的姑娘接了婚——漂亮的娜塔莉亚。
他和温顺的她婚后感觉不到阿克妮西亚的似火的热情,于是就带着阿克妮西亚离开了衣食无忧的中农家庭来到地主庄园,俩人做了长工,也生了一个女儿。
到了服兵役的时候了,他自己攒钱买了一匹战马和同村人跟着部队来到了一战的战场。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他貌似离“秃子”口中的哥萨克骑兵标准不远了——“你不要去管怎么回事儿和为什么。你是哥萨克,你只管劈下去,什么都不要问。在打仗的时候杀敌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每杀一个人,上帝就赦免你一桩罪过,就像杀死一条毒蛇一样。牲口,牛啦,还有别的什么啦,没有必要是不能杀的;可是人,你只管杀好啦。人是坏东西……是妖孽,生在世界上是祸害,就像毒蘑菇一样。”
因为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冒死营救军官,得了他村里第一枚乔治十字勋章,提了干。
留在地主庄园做长工的阿克妮西亚,对他日思夜想。不幸来临,她的女儿因病死去,伤心欲绝。这时地主的儿子李斯特尼次基,从战场上回到家养伤。此时,他趁虚而入,结果,她被李斯特尼次基的爱怜和甜言蜜语所融化了。
格里格力也因受伤回来了,听到阿克妮西亚的事情,他狠狠地把俩人抽了一顿后回到了鞑靼村。
“阿克西妮亚不穿外衣,跑到台阶上,在彻骨的寒风里,在北风凄厉的叫声中,抱住湿漉漉的柱子,在台阶上一直站到天亮,连姿势也没有改变。”
格里高力回到了家,和等着他的妻子生活在一起。在家乡,得到的勋章给他带来了无上荣耀,之前那位贾兰沙革命战士对他苏维埃思想的影响又淡忘了。
他又重返曾经厌恶的战场:“他的心变硬了,变得无情了,心就像干旱时候的盐土,水侵不进盐土,怜悯也进不了格里高力的心。他拿别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当儿戏,丝毫也不在乎;因此他成了出名的勇士,得到了四颗乔治十字勋章和四颗奖章。”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十月革命前后,他参加了苏维埃领导的红军。在对白军的作战中,他的思想在对顿河实行苏维埃人民政权还是实行顿河自治上徘徊。当他看到红军对白军俘虏中的哥萨克任意滥杀时,厌恶极了!
一次受伤后,他借故离开了红军,想回到家乡过太平的日子。回到家里的他,因为参加过红军,老爹对其不满,因为顿河人一直想重振哥萨克的荣耀 ,想让顿河得到自治。
随着形势的发展,败了的红军开始节节撤退。顿河地区各个村庄成立了志愿军打击苏维埃的赤卫队。格里格力为了保卫顿河,保卫和平的日子,也从众参加了志愿军,在战场上与红军拔刀相见。
此时,米沙、“杰克”和伊万等人则跟随了红军。
随着红军的反攻,鞑靼村又落入了红军手中。在对参加白军和志愿军的清算中,米沙杀害了格里格力的哥哥彼特罗。
走投无路的格里格力参加了顿河暴动军,他不抢劫百姓,不杀俘虏,一直干到师长。当了师长后,不许战士抢劫,不讨好上司,不巴结洋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战争结束回到自己的村庄。
“格里高力真希望能休息休息,美美地睡上一觉!然后就扶着犁把顺着刚刚犁起的松软的犁沟往前走,对着老牛打几声口哨,听听仙鹤那悠远而嘹亮的叫声,轻轻地拂下微风吹到脸上的银色蛛丝,尽情地闻一闻新犁起来的秋天的土地那种葡萄酒一般的气味。”
在当师长期间,他把心里忘不掉的阿克妮西亚接到了驻军所在地。
再后来,白军和暴动军被打败。在逃跑的过程中,格里格力发现自己以前的错误,又加入了红军。为了赎罪,他勇敢作战,奋勇杀敌 干到团长,因为历史问题复员。
回到鞑靼村,干村革命委员会主席的米沙是他的妹婿,因为他的白军经历不接纳他,想至于他死地。
万般无奈,他又逃走了。在途中被土匪劫持而又加入了匪帮。
在匪帮中看不到未来的他,逃离匪帮,潜入村子,带着阿克妮西亚远走高飞,打算安顿好再来接两个孩子。谁知,路上,阿克妮西亚死在了苏维埃政府征粮队的枪下。
“你看,我就是这样……你就像是对一只小狗吹了一声口哨,我就跟着你跑了。格里格力,我这样听话,因为我爱你、想你呀……你上哪儿,我就上哪儿,就是去死我也情愿!”
失去阿克妮西亚的格里格力,感觉“生活就像野火烧过的草原一样黑了。他失去了他心爱的一切。残酷的死神夺去了他的一切,毁坏了他的一切。只剩了两个孩子。”
从头到尾,能看出火一样的阿克妮西亚是真心爱着火一样的格里格力的。
虽然,他们各有瑕疵,并不影响读者对他们的喜欢。也正因为有瑕疵 才真实,才使该作品在前苏联文学中独树一帜������
“格里高力把步枪和手枪都扔到水里,然后把子弹撒出去,又在大衣襟上仔细擦了擦手。”然后无所畏惧地向家中走去。
等他回到村庄的时候,他的妹婿米沙这个狠角色又去部队战斗了,这个家伙应该死在战场别回来。
而且,五月针对参加白军哥萨克的大赦马上到来,格里格力应该是安全的了。
格里高力的一生都在坚持着自己,坚持着自己的善良,坚持着自己内心对世界的认知,勇敢前行,无所顾忌。
“这就是他这一生仅剩的东西,有了这东西,他还感到大地,感到这广阔的、在寒冷的阳光下闪闪发光的世界是亲切的。”
这句话,结束了格里格力波澜壮阔的战斗生涯。
战争摧毁了一切:他的老爹,一位老哥萨克死在了逃难的途中;他的母亲死在了对他的日思夜念中;他的哥哥、岳父一家死在了他的妹婿米沙的手中;他的妹婿一家死在了他的小孩舅米佳的手中;他的嫂嫂跳河自尽;他的老婆因他流产死去;他的女儿得病死去;他的阿克妮西亚也死在了征粮队的枪下;他的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同村兄弟死的死,逃的逃……
还好,他还有一个爱他的亲妹妹,一个想念他的儿子,还有一个对他有情有义的同村兄弟普罗霍尔。
这个比《活着》中的徐福贵强多了,福贵后来只剩下一头和他一样老的老牛,还在乐观地活着。
虽然战争伤害了他,但并没有摧毁他对世界的希望,他眼中的世界还是亲切的。
人因希望而活,他有儿子,有大片大片的田野,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