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_读书笔记_1500字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_读书笔记1500字

我大概算是村上的粉丝,至少他一直在我比较喜欢的作家列表里,那种每出了新书,都会想一下,“要不要买来看看”的,虽然最后也不一定会买。但是检点一下他的中译本清单,居然发现看过的不足20%。这自然是离粉丝的标准相差太远了。那么他是如何进入“喜爱的作家”列表的呢?回想一下,甚至也想不起是在什么样的情由下开始看他。为了搞清楚这一点,我问了我的同学们,问了钵子,大家都有点说不清,似乎就是在某一天,忽然看起了村上。

后来我查了一下村上的中译本的出版情况,发现上海译文在2001-2003年间,集中译介了二十多部村上的书。大概那时是很流行很火热的。那是我们还在学校的最后几年,在潮流的潜移默化之下接触了,并把它作为青春的回忆之一保留下来,从而形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感情吧。

虽然形成莫名其妙不可追溯,粉丝演变的轨迹倒是有迹可循。记得有谁说过一句话:你吃了一个鸡蛋,何必要去认识下蛋的那只母鸡呢?对一个作家,关注点从他的作品,延展到对他个人的兴趣,可以算是粉丝化的某种衡量标准吧。

说来那是从《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开始》开始。看的时候是2010年,说实话除了很佩服他的毅力,倒没有太多其他感触。后来从2014年开始,我自己也开始把跑步作为日常锻炼的方式,也偶尔参加一些半程甚至全程的马拉松(虽然一直在打酱油的边缘),才对这本书中说到的东西有更多的体验。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村上的标签从“有趣的作家”,开始变成了“值得佩服的人”。

最近一段时间颇看了几本村上的书, 比较新的如小说《刺杀骑士团长》,还有不太新的随笔《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爱吃沙拉的狮子》。第一本看完后啰嗦过几句。后面两个随笔,虽然看时挺愉悦,但是说实话,有点“太水”的嫌疑。固然对于粉丝来说,有更亲切地了解这个人的收益,但是就为文而言,全无深度,虽然有些点子很有趣,但点到为止,不痛不痒,很是不爽。

直到看到这一本,才觉得粉丝度又增加了。

虽然内容不是没有可吐槽的。尤其是开头那段最初开始写小说的经历,反反复复在很多地方说过,太过老生常谈了,差点因此弃文。幸好没有。

最受触动,是字里行间的真诚。后记中也提到,这是多年累积起来的关于写作心得的总结,也是随着时间推移,不停修改完善的。

然后增加粉丝度的是村上的一些个人品质了,比如全心的投入,律己和坚忍的毅力,宠辱不惊的态度。至于关于写作的种种心得,就完全雾里看花了。我倒是常常有好奇心,想去问问一些当作家的朋友,是不是有同感,是不是也是如此创作的。(偶然看到书枝的短评,说于写作手法,无可借鉴处。那么看来那是他私人的方法了,不具普遍性的)。好看外行看来,雾里看花的状态甚美。另外与他的小说对照起来看,大概会有更多理解。比如我忽然想到《刺杀骑士团长》就人称而言,有点返璞归真的意思。

我所以拉拉杂杂写这么多,好像也是受到书中一些话的触动(却想不起来具体是哪几句了,这是听书的坏处,不能随时划线记下来)。我最近常常觉得自己的脑袋退化,无法进行复杂的思考,想的东西片段化(只会做ppt,写1,2,3,4点)。注意力也很不容易集中,经常做着这事,忽然想起那事,然后兜了好远才回来,甚至回不来了。看过的书也常常只有三分钟记忆,合上书连主人公的名字都没记住。这常常让我觉得可怕,很怕从此就开始步入老年痴呆。所以觉得需要一些训练,能够好好梳理想法,并把想法记录下来。结果倒不重要(是有人看还是没人看,甚至自己会不会再看),记录的过程本身是重要的。

今天托村上的福,居然让我想起了近二十年前的青春时光,算是意外收获。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