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_读书笔记4000字
《终身成长》这本书对我之前的困惑有了很大的启发,感谢柳巧同学推荐给我这本书。
今年最大的收获是可以部分地和自己和解了,拧巴的地方开始慢慢了解、理解、消解。
1. 对成败有了更好的理解、更开放的心态
对成功新的理解是,来源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事、学习和自我提高、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来源于最后的结果。
做事的过程和结果能得到一样多的乐趣。
失败只是一件事情的结果,并不意味着需要贴上失败者、丢脸者、愚蠢者等标签。
失败只是推进事情过程中经历的一个阶段,并不意味着全部的结束。
如果事情的难度大到人力无法改变,那满心欢喜地、坦然接受地去做自己可以改变的部分即可。对无法改变的部分不需要抱有不切实际的高预期,那样会没有必要的痛苦焦虑,还不解决问题。
不需要确保自己每次都是100%的成功,不需要证明自己永远都是成功,这也不可能。
不需要每件事情都有巨大的紧迫感,都需要快速完美地取得成功。
如果自己面临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危险,谁还会享受学习和做事的过程呢?
过程中付出了自己能付出的全部,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则可以不去计较失败的结果。
即便事情的进展并不完美,也可以对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感到骄傲,失败了再回到学习成长的轨迹上,接受更多的训练就好。
成败的新世界不再只是二分的强者和弱者、成功者和失败者,而可以是好学者和不好学者、成长者和不成长者。
当对失败有了新的理解和开放的心态,失败也就不再需要逃避。
2. 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好的理解、更开放的心态
人的才能是可以成长、发展、拓展的,并不是定型的。
所有的能力都有初阶、中阶、高阶的阶段,可以通过学习训练不断地得到提高。
拥有了这种信念后,你会拥有极强的学习激情。
面对别人优秀的才能,你不需要感觉自卑或者嫉妒,你可以选择从别人身上学习。
你知道让自己成长的方式不是让别人不成长,不是让周围的环境不发展不进化,也不是去从比自己能力差的人身上找心理平衡。
面对自己的能力状况,可以有更开放的心态。
即便你有的能力现在还很糟糕,也不需要自欺欺人地掩饰它,不需要在20分的时候急于一遍遍地向别人证明它有90分,自己可以对它的现状给出客观准确的评估和训练计划,因为它还可以成长,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改变。
不需要担心暴露自己的错误或者缺陷,那是需要加强学习的部分,暴露出来能得到纠正的机会。
不需要在短期内看上去很聪明,摆出不费力气就能取得成功的姿态,逃避需要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事情,拿自己以后的成长前程冒险,而是要更专注于学习成长。
不需要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完美无缺,而应该去直面自己的不足 去进取。
不需要现在就立刻优秀,不需要每时每刻都优秀,未来的自己比现在的自己更优秀即可。
对努力学习能带来的成长抱有极其乐观的态度。也不会有“不入虎穴,也不会失去什么”“如果没有成功,说明可能没有这个能力”这种悲观的情绪,而是多去学习、想办法、不断尝试。
你可以说做这些事好难啊,提升这个能力好难啊,但是好有趣啊,获得成长好开心啊。
人最牛逼的能力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产生的热爱挑战、坚持不懈、相信努力、面对挫折可以重新站起来继续不断地学习成长的能力。
3. 对于外在的评价有了更好的理解、更开放的心态
太多的人抱有要证实自己的强烈目标:在课堂上,在工作中,甚至在他们的个人关系中,每种时刻都需要对他们的智力、个性、能力进行证明,向父母、朋友、领导、同事、陌生人证明。
每刻都变成了在接受别人的评估:我会成功还是失败?我看上聪明还是愚蠢?我是会被接受还是拒绝?我看上去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每次做事都变成了要去证明自己的考试,外在的每个评价就像计分牌上时刻在变化的分数,让人神经紧绷 心绪紊乱。
然后好的评价标签变成了束缚着不能犯错的枷锁,生活中有太多拒绝再去比赛的高手和冠军,担心会冒从成功者变成失败者的风险。
差的评价标签变成了他们不会成长变好的批言,那么多还可能变好的人放弃了自己,自暴自弃。
没有评价也会是巨大的阻碍,担心出手失误会被贴上差的标签。
固定型思维的评价把好学者变成了不好学者,让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走到了尽头。
其实每个人出生后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婴儿每天都在拓展自己的技能,而且并不是普通的技能,而是走路说话这种很艰难的任务。他们不会说太难了,也不担心自己犯错和丢脸,他们向前走、摔倒、再站起来,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前行成长。
现在别人不再是我的裁判,我也不再是别人的裁判。
能力缺失的部分学习提升即可,搞砸的事情吸取教训再重新做就好。
成长型思维让你更关心自己是否在提高,固定型思维模式才让人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我希望自己可以轻松快乐地学习,拥有成长进取的激情,而不是被外在固定思维的评价搞垮。
如果每次做事都是关乎成败的紧要关头,都是自己关键的考试,谁还能轻松快乐起来?谁还可以健康的成长?谁还会享受成长的过程?谁还会在乎学习的内容?
我做每件事的目的都是想有学习 成长和提升的,不是因为我已经什么都会了,我已经完美无缺了,不需要别人来围观,不需要自己去证明。
鬼才知道努力和时间可以把一个人变成什么样呢,要满怀期待的。
4. 对做事和学习的进程有了更合理的预期
蝇营狗苟中生活的人们需要武侠、个人英雄主义、传奇色彩、天赋异禀、武功秘籍之类的东西带来一些欢愉,于是影视剧、小说等文化作品都给了,最糟糕的是很多人也信了。
物质相对膨胀的欲望来说比较贫瘠的人们需要一夜暴富、快速成功、突变、大跃进、放卫星之类的东西来排解苦闷,于是影视剧、小说等文化作品都给了,最糟糕的是很多人也信了。
结果就是在做事和提升能力的结果上普遍存在的浮躁、好大喜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总想做个大事、得不到满足就焦虑。在过程上又不愿意耐心地做选择、做规划、踏实干活、循循渐进、挨个环节做、持续优化、相信久而久之的力量。
这种文化灌输洗脑太糟糕了,很多人不愿意做事、逃避麻烦、侥幸心理、犹豫等待、想要更短的过程,甚至只想要结果不想要过程。
就像罗曼罗兰说的人们总是渴望伟大,但当他们真的看到伟大的面目时,却望而却步。
实际上做事和提升能力都是需要过程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更不会是自己建成的。
事情是不会自己发生的,能力不会自己提升的。
友谊 爱情不会自己发生,也不会自己变得深厚。
业绩不会自己出现,机会也不会给没有准备的人。
问题不会自己被解决的,解决方案也不会自己出现。
任何好的事物从来不会平白而来,不会自己发生,都是需要一点点去做的。
不要高看和指望天赋、聪明、光环、高大上、天生优秀之类的东西,要相信选择、努力、学习、久而久之的东西。
那些脱颖而出优秀的人并没有很特殊,也不是天生高人一等,他们也是依靠自己的付出和努力。
人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练习获得的。「我有超过9000次投篮都没有命中,曾经输掉约300场比赛,有26次,人们相信我会投出决胜的一球,但是我没有。」——乔丹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些比赛结束之后,他又回去进行了上百次的投篮训练。
做事和提升能力都是需要过程的!
做事和提升能力都是需要过程的!
做事和提升能力都是需要过程的!
这是能让你踏实下来的一句话。
「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流长的力量,踏实,冷静。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不自我建设,不努力,可以得到个人或集体的解放。」
卡尔维诺的这句话之前听着挺鸡汤,深刻理解过后感觉真好。
做事和成长更多都是在不平坦的路面上曲折前行。
5. 对学习动机和路径有了更好的理解
在学习的事情上也有比较常见问题:
为了解决焦虑盲目地买很多书和课,强逼自己硬学很多大部头的知识,给自己列了很多不切实际的目标。
完成不了就会情绪不好,还会习惯性放弃。
强迫症的想直接学完美无缺的、高难度的知识,而不是 初阶 中阶 高阶的循循渐进。
会因为面临难度过大,很快就会撞死 受挫 放弃。
后来和一些在终身学习成长且能乐在其中的人聊过之后,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路径并不是这样的。
学习的动力是好奇心和兴趣驱动的。
看到不同的思维方式、问题的解法、不同的作品、不同的认知都会感觉到很有趣味。
是解决问题驱动的,学了就可以拿来直接能用。
学以致用,为了解决当下遇到的问题而学习,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吸收效果和激情会好很多,获得的愉悦感也会好很多。
学习的难度是循循渐进的,适应自己当前能力所处的阶段。
先完成 再完善 然后再完美,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学习的内容不需要直接就要完美无缺的状态,直接就到高难度,可以慢慢尝试 优化 变得更好。
进行决策时也是判断好每个选项的优劣,根据自己的目标去权衡后进行选择,而不是一定要找个完美无缺的选项。
这样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自然而然地触发和进行。而不再是每次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气,需要硬着头皮,需要咬牙坚持苦熬,需要自己足够的意志力,都是很自然的。
我这些认知上变化本质是来源于思维方式的改变:成长型思维VS固定型思维
看了《肖申克的救赎》多年之后,我能感悟到安迪身上更深层次的迷人,从日复一日、没有变化、没有希望、外在环境恶劣、外在好的糟糕的评价包围、体制内的安全感、体制外的变化和不确定感的生活中把自己完全抽离。
这一切都不重要,他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更好的人,坚韧 持续 渐进 自然且甘之如饴,追求自己的成长,修理自己要出海的破船,自己的人生自己肩负起责任。
其实想想这些道理都很稀松平常,只是有过以上的困境之后再来理解,会有更深的感悟和醒悟,理解贯彻后自己就会有平和 自然的心态,成为一个自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