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亲密关系》_读书笔记6000字
假性亲密关系笔记:
1,在被别人照顾和关爱的时候,不要只完全沉浸在幸福的感觉中,却忘记了回应对方;在享受美好的时候,却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人与人的感情是相互的,付出是因为在乎和爱,但是长久单方面付出的一方,难免会动摇。作为被爱的一方时,更应该时时为自己敲敲警钟。当我们沉溺于被爱的时候,就非常容易习以为常,忘记他人的付出并非理所当然。我们会慢慢忘了去关注爱我们的人,忘了给他们同样的回应。
一个持续付出但得不到回应的伴侣多半会离开你。有些恋情为什么一方自我感觉良好,另一方却突然提出分手,往往就是因为被爱的一方太舒服了,忘乎所以了。付出的一方最终会因为失望而选择头也不回地离开。
恋爱中的人有时候矛盾过后,反而会变得更亲密了,这其实是你们在开始修复关系的时候,会去探讨两个人如何可以做得更好的问题,这样的探讨,会给双方关系带来高速成长,从而使双方带来信任感和亲密感加强。
2,好的感情,是在相互支持和鼓励之下不断成长的,这种成成长能激励个体和两人关系成长的美好力量,使双方有勇气直面曾经逃避的问题,从而让双方共同成长。
3,交往中一个乐于付出的人,其实并不需要太多回报。站在他的角度,让对方知道你理解他的心意,也感激他的爱,或许就是对爱人特别暖心的回应了。
要长久地被爱,请一定记住正确的回应方式:看到他人为你付出的努力,准确地描述别人为你所做的事情,描述你接受时的感受,然后真诚地感谢对方的心意。
4,在恋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时候对方表现出來的态度和反应并不都是针对你的。有很多人内心隐藏在原生家庭时留下的创伤而引发的情绪,这只是对方在过去成长过程中,应对家人形成的保护自己及应对机制,这并不完全是你们沟通上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对方对你产生了移情心理。需要从成长经历去理解双方的情感需求,从原生家庭关系去觉察对方的情感模式。
需要做的是理解与反思,沟通与商讨,尝试与改进。
5,给关系帮倒忙的惩罚式激励,很多人习惯通过惩罚的方式激励对方,促使其行为发生改变。有些老师和家长惯用打骂式惩罚,看似是在激励我们,但其实伤害了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比喻:前几天有位来访者,说女朋友总是喜欢在他面前提及自己的一位工作伙伴,称赞那位男士成熟、上进和优秀。这些话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自信心受到打击。而女朋友则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他,让他变得更上进。这就是典型的惩罚式激励
6.对情绪的感知和回应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并积累的能力。如果你没有从小培养这样的习惯,那么请从现在开始,面对伴侣时关注对方所表露的情绪信息,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感受。你们是恋人关系,而恋人之所以独一无二,就是因为他可以在所有人都对你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让你感到你的情感是他最为关注、最愿意呵护的部分。
而让人感到被重视、被理解的方式却只有共情。
7. 为什么在情感生活相对自由的年代,我们却对感情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迷茫?
现在的选择太多,也很自由,不像父辈那样,圈子小,认定一个人不管过得怎样,都会熬下去。相比上一代,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但同时也需要承担更多责任。我们在和他们同样的年纪的时候却需要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需要花更长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自我探索。所以我们会发现,丰富的社交选择反而增加了恋爱前做决策的负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成了当下年轻人推动亲密关系发展的普遍障碍。
我们能做的是要主动寻找自己在生活中最合适的位置。在不断的尝试和体验中,发现最符合自己内心愿望的情感模式。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环境中,稳固的关系靠的不是死守,而是持续的学习和适应。这才是情感关系中真正的自由。
一段关系要获得成长,首先是处在关系中的人要成长。如果有一方在心理上、情感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那么另一方就会明显感觉到脱节,从而失去原有的亲近感。
8,了解想要和需要的本质:而实际上你想要的只是想满足你内心的自重感而己。比如,我想要很多钱,因为有了钱别人就会尊重我,所以我需要的其实是尊重;我想要先生对我很专一,这会让我感觉他很重视我,所以我需要的是重视;我想要很多漂亮的衣服和包,因为我打扮漂亮了,别人才会认可我,所以我需要的是认可。
如自己到了一定年纪应该稳定下来了,家里人也比较着急,看到周围的同事、朋友也都结婚了,所以就结婚了。
在我看来,这就是不了解自己情感需求的表现,因为这里给出的是一个人想要却未必需要的东西。关于人的想要和需要,我们要进行一下区分。你可以将这两者的关系理解为路径和目标,我们通过得到想要的东西,来满足根本的需要。想要的东西往往是某些具体的事物,而需要很多时候则是主观的体验和感受。
能清楚区分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并能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判断自我认知的重要方式
9,失望、孤独、失落、隔离、焦虑和迷茫,这是后现代主义都市生活的集体特征。传统不再值得信任,经验不再可靠,任何事情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而当家庭这个最原始的港湾也无法停靠时,就可能面临着长久的孤独。
IO,我们对自己和环境需要有掌控感,这种掌控感有助于我们的生存。当我们感到自己多多少少可以掌控周遭的事物时,会变得更乐观,更有信心,更开心,也更有动力。反之,则会变得抑郁,消沉,被动,也更容易生病甚至死亡。如,始终完成不了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而带来的挫败感与失望,产生焦虑。
11,什么是对的关系,强调的就是两个人在一起之后,这段关系中产生的、被爱情滋养出来的东西。有些人原本脾气不好,但是对待恋人很温柔;有些人容易缺乏安全感,但是两人在一起后很用心地去克服;有些人不懂得表达情感,但是为了对方努力地学习。人与人相处,总会相互影响。如果两个人因为彼此的存在,都变得更好了,把彼此性格里好的一面带出来了,这就是对的关系。
每个人都会带着疑惑、不安和不确定走入一段感情,对的关系不会要求你立刻坚信,而是让你逐渐变得虔诚。对的关系不需通过说服辩论来消除你的疑虑,而会用行为、体验和经历来抚平内心的起伏。
两个人的过去都是不可改变的,和他(她)在一起,看到的不是过去有多少重叠或匹配的方面,而是未来可以一起创造怎样的美好。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这个能和你一起创造未来的伴侣,就是那个对的人。
12,在男女双方交往的过程中,基础标准能让你不讨厌一个人,或者让你喜欢上他。而理想标准让你爱上对方,想要和他相伴终生。谁都喜欢一个性格温柔体贴的人,但是或许在所有温柔体贴的人里面,你只会爱上低调谦逊但富有洞察力和长远规划的那一小部分人。又或者你希望找个有房、有车、工作稳定的人,但是真正让你怦然心动的可能是一个喜欢烹饪、孩子和宠物,对任何人都充满爱心的人。
你曾经爱上什么样的人?你会被什么样的品质打动?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亲近?什么样的人在你眼里会显得与众不同?当他做什么事情时会让你产生莫名的爱慕之情?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才应该是你择偶的理想标准。
13,人与人之间产生共鸣,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彼此。而每个人的经历、身世和处境又不尽相同,怎样才能产生共鸣呢?答案就是:情感。
每一个灵魂深处,情感的共鸣才是最亲密、最真挚的体验。关于理解并不只是对事情、看法、价值观的知晓,更是对一个人情绪、情感的感同身受。
关于将他人的情绪体验在自身大脑中进行镜像模拟的能力,被认为是人类同理心的神经学基础。
14,在沟通和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少一些对言语和措辞的计较,多一些对言行背后隐藏的感情的体会,也就是对方真正所要表现的动机,你会发现自己变得容易理解对方了。
我们去了解他人的心思时,如果关注他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而不仅仅是关注对错,会更容易进入他的内心,从而知道是对什么的渴望让他愿意以冒险的方式去表达。肤浅的人关注对错、评论是非,深刻的人关注内心的动机和渴望。
15,和他人对话时,多关注对方在说什么,少关注自己想表达什么。对方讲得越多,你便越有时间思考和做出反应。很多人害怕和陌生人说话的原因是怕自己说错话让别人不喜欢,这种恐惧会让你要么不敢开口,要么变得滔滔不绝。可是当对话中更多的是别人在表达,你偶尔提问和鼓励对方表述时,你就不会担心这个问题,而且会让人觉得你是个很好的聆听者。
16,怎样知道你对一件事情有激情?你每天早上醒来和晚上临睡前都会忍不住去想、去做的,就是让你充满激情的事情。
17. 一个人如果长期被批判和否定,其结果就是,会习惯性地用逃避、辩解、否定、指责等方式来保护自己。
我们以为自信的人是完美的,然而事实上,保持谦虚、积极、实干精神的人才是自信的。我所见过的充满自信的人,都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失败,直面批评,然后思考如何可以做得更好。能承认不足的人需要勇气,更是一种自我超越。
18,择偶标准过于苛刻的人,往往会有这个心理习惯,他们会高估自己的实力。其实,你要从相对低一些的目标开始实践,逐渐建立对自己的客观认知和自信,这样你很快便不再需要用高期望值来做借口
人生成长过程中,有时候经历的深刻的事和环境都会影响你性格以及处事的方式。比喻生命中那些离开你伤害过你让你失恋的人,会给你带来情感上的冲击和影响,带来了想法上的变化,会塑造出今天的你。
19,原生家庭,在你小时侯,父母所展示的维持的状态,在你大了之后父母也会尽量保持,父母本身也会享受这种状态,并努力地维持。尤其是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发现自己全能的地位开始动摇的时候,便会通过有选择性的自我展现来维持,比如强制要求子女顺从,或用自己的逻辑进行说服,再或者以“孝道”的名义控制子女。
如当父母发现你不听从他们话了,或者发现你已脱离他们多年来的掌控!就以自己身体不好或者你的母亲身体不好为由,以引起你的关注担心。而他们真实的动机就是不想你脱离那种掌控感。
20,原生家庭父母那些挖苦讽刺,言语之间流露的不尊重和不信任,看似不经意的打压、责备和矮化,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这些伴随你长大的场景,会造就了你早年软弱的性格,即使在今天他们的言行中流露出来的小细节,仍能够深深刺痛你的内心。
不要责备自己,你所遭遇的状况,并不是你的错,只要你一直在努力成长和完善自己,你就是对的。
年少的我们无法理解父母种种苛责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只能通过他们的语言表象寻找取悦他们的机会。一方面我们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另一方面又被他们的苛责所伤害,这种矛盾让我们产生种种困惑、自卑和自我怀疑。。
父母这代人由于所经历的时代具有特殊性,他们在不断被批判的环境中成长,于是鲜少懂得认可、鼓励、赞美对于年轻人成长的重要性,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缺乏沟通技巧,过分压抑个人情绪,将自身受到的批判习惯性地传递给下一代。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种批判会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就像“爱无能”的人无法正常付出爱一样,他们无法给予子女真正的认可,这就是我所提出的“认可无能”。
我想让你了解,在缺乏相互理解和换位思考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你,不自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父母的“认可无能”。他们眼里的你并不是客观真实的,你的自我价值理应被认可、被尊重。
如果你一直在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可而困扰,或许应该先了解一下他们的成长背景,以及环境对于他们心理和性格的影响。或许他们在成长中就缺乏与认可相关的能力培养。同时,看看他们能否真正做到换位思考,能否真正理解你,设身处地地体会你的感受。
21,父辈,那时候棍棒下出孝子的老旧思想,由于缺乏沟通技巧,以及自身受到的批判习惯性地潜默移化传递给下一代。却不知对子女影响是巨大的。再回看自身的成长历程,会发现父母那代人所经历的一切,同样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渗透进我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父母的“认可无能”造成你成长中的不自信。
追溯到父母的成长背景,才逐渐明白了社会、历史、环境如何塑造了他们,乃至影响了我们的家庭和我自己。
22,关注儿童时期的心理,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中都存在一个恶性循环:在缺乏认可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会为了获得一点卑微的赞美而努力表现得懂事。但由于对成年人的期望不明确,孩子会无限放大自己的责任范围,认为任何顺应父母心意的事情都是懂事的表现。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成长需求与父母的抚养方式产生冲突的时候,孩子会压抑自我或主动放弃自我需求。然后这种自我压抑的行为,又会被父母的赞美强化,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一个不会表达自己的人。
23,哭泣可以让人宣泄情绪,释放内心的压力;也能够引发他人的关注和共情,从而鼓励更多的利他行为,强化亲密关系中的联结感。可是很多人却并不擅长哭泣。
在我的咨询经验中,当来访者开始哭泣的时候,咨询工作往往就有了进展。因为哭泣是无法假装的,只有当人触碰到自己的真实情感时才会哭泣。所以我对于自己会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而哭泣,甚至哭泣之后的反应,一直都特别关注。
24. 回避型的人格则比较强调独立和个人空间,压抑自己的情感,用疏远和回避来面对关系中的问题。他们成年后的表达方式仍然会用回避、沉默、逃避、疏远以及终止关系来表达愤怒。我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我的咨询师,也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我的父母和生活中所有的亲密关系。其结果就是,情绪得不到合理表达,引发更深层的抑郁,同时也失去了建立信任感和亲密关系的机会,在人际关系中越发感到被孤立。
25,关于自治性,自治性是拥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所具有的属性,好比给自己的房间锁门的象征意义在于,它开启了对自治性的培养,也是在告诉父母“我在自己的空间里,可以独立处理好自己的选择与行为”。自治不是疏远他人或切断关系,而是设定一个健康的界限,以双方的独立自主为前提维持亲密的关系。拒绝或者忽视自治性,反而是形成糟糕关系的重要成因。
26,如果你因为过去而痛苦,最有效的解脱方式就是直面这种痛苦,观察它,理解它,知道你究竟因为什么而痛苦。当你的痛苦有了具体的来源时,才有可能慢慢放下它。网上流行那句,面对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真正的直视它。
27,关于原生家庭,是一个复杂而又恒久的话题,我们都在不断向前的路上,逐渐了解自己,理解父母,认知世界,尊重生命。生活和心智成熟永远都是艰难的,可是相较于每年一回首都能看到自己在前进的惊喜感,任何苦痛都是微不足道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