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_精选读书笔记_1900字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_精选读书笔记1900字

这本书号称解决你的七种人生焦虑,实际上就是拼凑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点。心理学又是一门跟占星术一类的学科,不可证伪,玄之又玄,心理学的观点往往具有普适性,总让人感觉似是而非,但又挑不出毛病。
这本书很有马薇薇那种犀利,诡辩的风格,看完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多少能扩充一下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吧。
书中精华摘抄如下——
老三无青年:无房无车无存款;
新三无青年:无聊无助无作为。
心智防身术
证有不证无
达克效应,说的是我们每个人在评估自己时,都会有一种高估的倾向。而且关键是,当一个人能力越差时,他对自己高估的情况就会越严重。换句话说,越无能的人就越自信,越是不行就越自我感觉良好。这就是越傻的人越自大;越博学的人越觉得自己无知。
人是一种需要理由的动物,可是在追寻理由的时候,由于外部归因和内部规定的双重标准,很容易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从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死不认错。
因果关系往往是相互的,甚至是跟表面上相反的,如果忽视“对立成因”的可能就,会犯“因果倒置”的错误。被似是而非的统计数据忽悠。
所谓“滑坡谬误”,就是对方看一件事不顺眼,可是这个事情本身又找不出什么大问题,所以他就把这事推向极端,来凸显其中的坏处。滑坡谬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导性呢?这是因为人们作为一种高级智慧生物,会有一种本能的“秩序偏好”。滑坡性的思维,根源在于人们偏好于相信循序渐进的趋势本能。对此你可以指出回归效应的存在,并且用集中议题的方式,拒绝对方把你绑在糟糕的结论上。
受害者很难得到无条件的同情,因为我们会通过谴责受害者来获得自己内心的安全感。同样的道理,不幸发生时无辜者也经常成为替代性攻击的对象。这种倾向本来是为了获得安全感,但却会让我们离真正的安全越来越远。
懒蚂蚁效应。
劳动类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风险劳动,情绪劳动。
薪酬待遇排序:资本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
“隐性薪水”分两部分,品牌附加值和业余时间。
先想清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那些起初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就能自然达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你才能说自己真正拥有了这些品质。这个顺序是be-do-have,而不是do-have-be。
“有为才有位”,而不是“有位才有为”。
只有合适的参照对象,才能产生真实的驱动力。
一般的励志故事,结构通常都是“戏剧性的困境+史诗级的奋斗+殿堂级的成功”。
当一个人面临考验时,为了避免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故意给自己制造障碍,为之后表现不佳制造借口。这就叫“自我妨碍”。自我妨碍有声称式自我妨碍,行动式自我妨碍,情景式自我妨碍和特质式自我妨碍四种。
1954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这个概念。1981年,有人将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总结成S、M、A、R、T这五个字母,它们分别代表: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levant(相关的)、Time-bound(有时间限制的)。
普通人只看行为,聪明人能看到动机,而唯有动机,才能让我们预测下一步的行为。
成功的案例,非常容易带有“幸存者偏差”,而这恰是所谓“成功学”最根本的缺陷。
吸引力,可以来自外貌、接近性、互惠性、相似性,也可以来自障碍。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原理,了解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就可以主动提升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度。
男生跟女生聊天的模式很不一样,女生是“重叠型谈话”,男生则是“交替型谈话”。
成年人的依恋类型,主要是在两个维度上有差异,分别是“忧虑被抛弃”和“回避亲密”。
约翰·李提出了“爱情三原色”理论。他认为,爱情有三种基本型(情欲、游戏、友谊),三种次生型(现实、激情、奉献),认清自己和对方的爱情偏好,就能把两个人的关系调整得更加舒适。
择偶复制”现象会让爱情里的弱者更弱,强者更强。不过别紧张,你完全可以向强者学习,提升自己的魅力值。等到权利反转,你就可以用37%法则来优化你的选择了。
很多你以为是常识、觉得肯定“是个问题”的东西,很可能就是广告专门制造出来的。
建立影响力,第一步不是练口才,而是练倾听;不是强调表现,而是侧重理解;不是证明自己有多重要,而是在对方的世界里找到可能的突破点。想让自己有市场,得先了解市场。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终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答案是:感觉的不可通约性。唯一的出路,是从对方的感受出发,跟对方沟通。重要的不是“我是什么样的”,而是“你的感觉如何”。
.
把美好的东西说细,把厌恶损失的心理用足。在“理解人心”这个课堂上,经典的广告,永远都是我们宝贵的资料库。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这个概念由芝加哥大学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于1980年首次提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