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_读书笔记1900字
重读这部作品比第一遍更有收获。
沈从文自述作品主题时说:“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园旅行。而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但是看完《边城》第一个念头应该是想要领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真正是什么样的吧。这样代沟便出现了。读第一篇题记时,他说他是为了给那些离开学校,但又识的几个字,远离文学评论圈,想要关心社会现实的人而写,不是追求文学理论批评家腐朽的点评风气。于是这更让我觉得代沟出现,因为我读完《边城》仅仅只是留恋故事情节。第一个题记对文学理论家的评述,让我觉得每一个圈子都不是如此的干净。其实想想本来也就如此,学历高与人品没有任何联系(抱歉,这句话跑题了)。下面言归正传。
从故事情节来说:“以作者家乡湘西为背景,描写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两个儿子同爱一个翠翠的爱情悲剧,充满诗情画意,乡情风俗、人物命运天然交融(这最后一句总结的真的恰到好处)。作品的主旨在于阐明人性之善,展现一种素朴的人情美”。
每年的端午节将船总顺顺家与翠翠交织在一起,两个儿子几乎同时爱上了年仅15岁的翠翠。大老走马路,二老走车路。大老长期表明自己的心意依旧没有得到准确的回应,又加上公平竞争后觉得自己不适合走马路,就放弃了翠翠,决定下船却意外淹坏了。马兵认为祖父有远见,在祖父看来是一种嘲讽;顺顺家又将大老的意外归罪于祖父,态度的转变、冷语的暗刺;中寨人的撒谎;自身的愧疚;本身正直、朴素、厚道的品性;为了自己死后翠翠有个好的依托的使命。这一切如祖父临终前的暴雨,压塌了白塔,也压塌了祖父。杨马兵继承了祖父的使命。翠翠也被顺顺家接走作为二老的媳妇。此时的二老离开家出船不知何时归来。
从人物形象来说:“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在我以现在的世界观看来湘西人民的简单、正直、朴素、厚道便极其伟大、极其美丽、也极其平凡。祖父撑船几十年不收渡船人给的钱,即便收了也会买上好的茶叶赠给其他渡船的人。每次进城总要与熟人彻谈,与人打招呼说祝福语,请人喝酒等。团总顺顺的豪爽。与弟弟公平竞争,没有手段,豁达的天保。年轻时暗恋翠翠母亲无果,年老后替祖父照顾翠翠,“虽老,还能拿镰刀同他们拼命”的杨马兵。在现在看来这都是极其宝贵的,也几乎是得不到的。性情方面有些琐碎不知说的是否是祖父对大老的提亲没有果断的抉择。沈从文对二老应该是有些偏爱的,称他为“岳云”,城镇里最帅的最有为的小伙子。于是我对他的形象好感倍增。但是他渡船的时候说:“只是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索利,大老是他弄死的。”我有些伤心。祖父的弯弯曲曲从我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他只是想找个翠翠喜欢的,喜欢翠翠的,能给她依靠的人。祖父屡次问翠翠的意愿,并没有强迫,每次都适度的结束话题。翠翠没有给祖父暗示,祖父也许有一点想再陪伴陪伴翠翠的私心,于是时间越推越久。对于翠翠来说,十五岁的女孩还很懵懂,一直跟祖父生活,远离城镇。她对爱情很腼腆、害羞。这又需要祖父推一把,祖父由于上述缘故这一把推的时有时无。在写评论的时候又看到祖父跟大老的对话,“走车路不行,走马路还是可以的”。祖父在等什么?走马路可以为什么不直接敲定呢。也许祖父的本身性格也在起作用。我还是喜欢祖父啊。
翠翠是作家心目中女性形象的代表,也是作者心中美的理想的化身,所代表的是超出一切世俗厉害关系之外的自在人生。美丽的外表、娴静自处、恬淡待人的性情、情窦初开的害羞表现,给予她一个完美的形象。
从社会风俗来看:端午节比赛划船,捉鸭子,
“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规矩。想爸爸作主,请媒人正正经经来说是车路;要自己作主,站到对溪高崖竹林里为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是马路”。茶垌的人们喜欢用讲笑话的方式将真的意图表达出来,双方达成共识玩笑话也就成真了,反之就只当玩笑话。
前面的叙述太过于美好,没以至于中寨人的撒谎让读者承受不起。故事的结局似好又似不好。
“小说在优美中也带有悲哀,而这种悲哀,来源于人物的气质:因为所有人物都简单、正直、朴素、厚道,当他们无知无觉中遭到命运的拨弄之时,正足以让人深感到生命的悲剧意味。”所以可以理解为躲得过人情世故,躲不过自然命运。
刘西渭在《边城》说:“沈从文现是在画画,不在雕刻;他对于美的感觉叫他不忍心分析,因为他怕揭露人性的丑恶”。于是他像废名一样,试图用艺术对抗朽败的社会现实。与这部作品相反的便是《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