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来该读冯唐的下一本“名著”的,但回头想想,总该评论下才好。倘若不然,如梗在喉,如屁在肛。
冯唐总是臭牛逼的,冯唐该是臭牛逼的。他很懂文字,也热爱妇女。因为懂,所以非要把风流装成下流,非得把才情包裹在脏话中。因为爱,所以不压抑性,也不压抑性表达。恨不得让读者看到文字就联想到内裤上的白色粘稠液体。
此书是冯唐的散文集,带入了太多的他生活的色彩,带入了他太多的个人情绪。不敢评论,总怕说得每个字都是针对他本人。
说说他文字下的人物大约是可以的吧。冯唐笔下的男女,犹如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不是说他俩纯真、心无邪念,而是赤条条地裸露下体,不以为荣、不以为耻。他笔下的男人,表情猥琐、热爱妇女,热衷文艺女青年,是被精虫控制的大猪蹄子,想被反奸。冯唐笔下的女人,大多是供他YY的意象。肤白貌美、媚眼柔骨、高挑身材大长腿,有着很好看的生殖器官。而且像看见油菜花的母狗,嗷嗷待日。
冯唐笔下的冯唐,首先是个男人,其次是个才子,然后才是个人。他爱好用“阳具”来调高读者的荷尔蒙,也爱好引用古代现代的诗词歌赋来装点门面。冯唐笔下的冯唐,率真、耿直、不无病呻吟、不滥交、无性不欢。看不起伪道士,瞧得上真汉子。一天牛逼轰轰的,散发欲罢不能的臭味。不过,我喜欢。
千金能买爷乐意,万金难买爷喜欢。初遇冯唐,有点像第一次阅读韩寒。冯唐的文字跟冯唐相似,真是老天爷赏饭吃(我认为,好的作品是表达自我,最好的作品是表达真我)。幽默、风趣,擅长于无声处给人惊喜。诚如他所言,有把人带入情境的能力。但是戏路窄、手法单一、不屑伪装。糖放多了,反而会觉出苦味。相较于鲁迅,他关于性的词儿没有鲁迅骂人的词儿多;相比于李敖,少了娟狂,多了不要脸;相比于韩寒,黄得更彻底,活得更洒脱。当然该评论仅限于文字,仅限于本文的字。
以文评人,不足道哉!但总比当着面拿手指上下打量好,毕竟,文字是情绪的载体。民国时报纸上的文人骂战比泼妇骂街好不到那里去。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第一次读冯唐。
之前隐约听说过这个名字,后来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引用了他的一些语言,加深了印象。
文章还蛮有趣。抑或因为这次看的不是小说,总觉得他和王朔还是有蛮大的区别,虽然他们都是北京人。
王朔的幽默和讽刺,更加直白、爽快,像二锅头,典型的爷儿们;冯唐的风格更温柔、绵密,像二锅头的瓶子里兑了绍兴酒,总怀疑他的父亲或母亲,有南方人的基因。
成功的相声作品里面,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在合适的时机去抖包袱。
冯唐的文章有一个很厉害的地方就是,在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议论里面,你能读到接二连三的包袱。
那些灵光乍现的词语、比喻、联想,恣意流淌,汹涌而来。
当我还在回味前一道法国生蚝的滑嫩,这边又上了神户牛肉等你大快朵颐,而同时北京烤鸭的香味已经从门外飘来......
虽然这本书还是有一些瑕疵的,比如有个别题材在不同的文章中有反复的提及和使用,如果有更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应该可以避免这个现象。
但我还是非常赞赏冯唐的充满想象力的文字,打算接着去找一本他写的小说来读。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仿佛二十年前,下了课间操,窥见十米之外,穿黄裙子的师姐弯腰系白球鞋带,一绺明黄的头发从脑后滑过脸颊,发梢在空气中随风抖动。我以为读过很多冯唐,原来只有三十六大,想必是被“油腻的中年男人”那一篇腻到了;我以为冯唐八零后,百度下却原来是奔5的大叔,写这部散文集已经是16年前,因缘巧合彼时和我现在年龄相仿。30岁的冯唐带着中年人的沧桑观望当下、回望青春,引起一片共鸣,我无数次想起属于我的白衣飘飘的年代里,隔壁班小Y、樱木花道、张爱玲、韩寒、郭敬明这些鲜明的年龄标签,想起如今已经与世长辞的同学才子欢和他被上海十里洋场耽误的半拉未完的长篇,如果他在,是不是早晚也能成为下一个冯唐?n冯唐是有才华的,虽然我很不屑他炫耀般的直男癌晚期症状,以及不说几句粗话就不能行文的痞子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