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激荡三十年(上卷)读书笔记(3)篇

激荡三十年(上卷)
作者:吴晓波
本书记载了中国1978~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细致地描述了中国企业变革的草莽时代。人们从文中可以重温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和整个社会的躁动与不安,年广久、步鑫生、袁庚等早期中国改革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一一重现。同时,作者对海尔、联想、万科等知名企业的创业期有非常生动的记录。
激荡三十年(上卷)读书笔记 第(1)篇

吴晓波的文字充满了时代的巧合性和宿命感,人始终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前进,搏击风浪的人里,小部分是能笑到最后的天之骄子,更多是死在沙滩上的寂寞英雄。

《激荡三十年》是编年史,但是又有别于《春秋》,春秋笔法言简意赅,暗含褒贬。而本书时刻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与现实关怀,在人物取得巨大成就时,可以感受到作者拍手称快;在人物命运悲惨的时候,有明显感受到笔调暗淡。就好像作者自己在文中所说的:“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不用传统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我不想用冰冷的数字或模型淹没了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也正是因为如此,作者的很多观点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很明显,作者列举了海量的实例,试图构建起那段云海翻腾的岁月。

因为是现代史,所以吴晓波有很多的机会接触这些赫赫有名的企业家,所得材料详细殷实,人物心理描摹精准,当然也不乏作者的揣度。作者以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段不可替代的历史为视角,透过历史、经济来看整个社会的世事变迁。不像文学作品一样细腻,本书是历史回望,线条粗犷。


透过作者的文字,我对这三十年的感受是:

1.t中国市场上存在的三股力量:国营公司、民营公司、外资公司,搅动了一段波云诡谲的岁月。这个时候的中国企业可以称得上是野蛮生长,这种成长性质,决定了中国企业的草莽性和灰色性。例如黄鸿年的大举收并购,马胜利的承包制等。

2.t草根企业家起来的一批人大多有着勇往直前的决心,但是往往忽视了制度和管理的作用,譬如傻子瓜子年广久,白菜换飞机的牟其中,迷失的步鑫生等。

3.t在这个法律不健全的时代,很多人钻了法律的空子,法律是追赶在经济的发展后面日渐成熟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现在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完成了资本的积累。

4.t当整个时代的趋势开始变得更加开放的时候,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搭上时代的顺风车,行动起来。

5.t大浪淘沙,富豪榜上的名字频繁更迭,背后是一个个商业大佬的兴衰荣辱。现在读来不过数行文墨,怎么能体会到当时的惊心动魄。柳传志在香港市场崩盘的时候,亲赴一线,不眠不休。

6.t做企业,尤其是要做大企业,超级企业,要弄政治。当你做个个体户的时候,你只需要跟周边人搞好关系就行了;当你组成了乡镇企业的时候,你需要跟客户保持好关系就行了;当你做知名企业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因为树大招风,你只需要跟地方政府保持好关系就行了;但是当你想做垄断企业或者龙头企业的时候,你必须对政治规则了然于心,否则只能被时代拍打在沙滩上。

7.t企业需要不断的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走,也许刚开始你做食品,贩卖科技器材,但是一旦市场风向动了,为什么不可以做房地产呢。固步自封,最终结果就是自取灭亡。例如万科起步于玉米的贩卖,最终走上了房地产道路。

8.t在公司的问题上,要做到产权清晰,当公司小的时候,没什么问题,公司一旦大了,涉及的利益关联多了,这是要命的问题。例如当时众多的乡镇企业,红帽子企业。时至今日,华西村的产权依然不清晰,那些所谓华西村民多有钱的传言并不见得是真的,他们的车和房都属于村里的产权,自己是不能买卖的,真正能够自己支配的资金不见得有多少。

9.t这个世界的商业模式是不确定,所有独特的模式都是踩着制度的红线闯出来的。比如大邱庄和华西村。1980年前后,走私最猖獗的是浙南温州地区、台州地区、福建潮汕地区,这也是民营企业最活跃的地区。

10.t假冒伪劣的商品,即使是靠低价赢得了市场,也最终会因为质量问题而被逐出市场。例如温州劣质皮鞋、晋州劣质药品、河北三鹿三聚氰胺奶粉。

11.t突破体制出来的92派,因为受到邓公南巡讲话的影响,依然辞职下海,创造了辉煌。在体制里面待久了,可能就会跟这个时代脱节了。

12.t不服输,从基层干起,这是这批企业家的共同特质。比如宗庆后,顶替了母亲的名额回到城里,沿街兜售饮料;牛根生,这个被遗弃的孩子,一直帮别人放牛,放了很多年。

13.t中国市场在那个年代经了反复的放松、收紧的政策,现在看来更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艰难探索,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的宏观调控的经验。例如九十年代,由于政策突然放开了,导致市场剧烈波动。西方媒体唱衰的论调甚嚣尘上,但是我们的市场在经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后,竟然奇迹般的活过来了。

14.t改革开放,既为我们找来了外资,也打开了国人的思维。引进了可口可乐、麦当劳、丰田汽车、通用汽车;也带了彼得德鲁克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

15.t制度放开,公平对待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才是发展经济的王道。这条规律现在依然适用,但是现在依然没有使用。2008年投入的4万亿救市计划,一直到现在还是争议颇多,民营企业甚至是根本没感受到所谓的雨露均沾。

16.t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享受了外资的红利,后起红利,人力成本红利;但是现在一一退却的时候,我们需要提振自己的核心技术,我们需要从投资主体性经济转向消费主体性经济。

17.t即使在刚开放的年代,中国与欧美贸易也是摩擦不断,今天更是掀起了贸易战。

再讲一下缺点:

1.t人物事件纷繁复杂,虽然带来时代浩瀚的感觉,但是作为著作,不免让人觉得混乱。无法对典型的人和事儿形成具体清晰的印象。

2.t讲市场、制度、人心的关系多是分散在一个个的小案例里面,没有进行系统性的总结。

3.t饱蘸情感的笔墨很有煽动性和鼓舞作用,但是有时候会显得不够客观。

4.t编年体这种方式对于企业的成长阶段不太好描述,因为经常是企业在这个年份弄一点动静,然后沉寂下去,过了几年又搞一点动静,这在写作的时候是很有难度的。


卷帙浩繁,总结偏颇,敬请指正。

激荡三十年(上卷)读书笔记 第(2)篇

我们公司每到年底都会有一个领导考核的规定,几个公司领导找几各底层员工谈话,谈话内容就是你对领导班子的看法和有哪些你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分别对每个领导的优缺点提出看法。每年我都会被抽到去问话。

每当领导问我对领导班子的看法时,我总是茫然不知所措。讲真,作为一个基层普通员工,我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然后、然后就是关心薪水有没有长,年底会不会有奖金之类的问题。我的直属领导是我们部门主任,在上一层的领导很少接触,有的甚至没有说过话。上层领导做事的态度、对公司的整体规划以及市场开拓等等,我很少关心,即便关心也没有途径得知。

在这个公司我历经三个经理,每一任经理上任后的好长时间我才得到消息。由此可见,我们消息非常闭塞,对公司的发展更是不屑,本身的格局眼界又很狭窄,可想而知领导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

我们公司隶属于油田的三产企业,至于什么叫三产及三产的所有制问题,我也是知之甚少。对于企业发展面临的痹症更是一无所知。但是看了吴晓波所著的《激荡三十年》上卷后,我才有所了解。1981年报纸上出现最多的两个词汇就是“三产”和“停薪留职”,所谓的“三产”就是国营企业主业受阻后,开展的自救式商业活动。它经营方式更为灵活,自主权也更多些,它突破了一些国有企业的限制,但又必须依赖于国有企业的资源才能存活。

吴晓波没有用传统的交了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文字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吵,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体现的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闷和悲愤。

1976年执行左政路线的“四人帮”被打倒后,邓小平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当时的经济非常落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家一起。”“我们心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然后中国企业在改革的道路上曲折蜿蜒的前行,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中出现通货膨胀、投机倒把、思想建设跟不上的问题等问题,国家会宏观调控,政策一直在调整,人心惶惶。所幸的是,僵化的计划经济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企业家的传奇人生,比如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万科的王石、华西村的吴仁宝、大邱庄的禹作敏、还有阿里巴巴的马云。联想、海尔之所以在能在千变万化的政策体制下存活下来,是其领导者有敏锐的“嗅觉”和独到的“眼光”,他们能在资本意识开始觉醒之际完成对企业产权的改变,使他们拥有了对企业的决策权,避免了企业与体制内在矛盾的纠葛。

耶鲁大学的汉学家史景迁在考察中国历史时曾经得出结论:“我们所考察的历史在其演进的过程中充满了崩溃和重构、革命和进化、征服和发展的循环交替。”1988年的物价闯关失利以及1989年的社会动荡和经济低迷,让中国的决策者对未来的改革模式有了新的思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温州商人,因为温州土地贫瘠、地处偏僻,在计划经济时吃了上顿没下顿,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为了吃饱,温州人走了出来,他们闯南走北,去新疆倒卖棉花,去陕北挖过石油。记得看过一个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就描述了温州一个贫苦家庭,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家四口的创业史。全剧以周万顺一家的命运沉浮,浓缩温州人创业奋斗历程,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代变迁。

温州人的做生意的智慧和敢于拼搏的精神是值得鼓励的,但温州人在原始积累资本的过程中没有道德底线的狡黠和血腥,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制作假冒伪劣产品,造成数人的伤亡和经济损失。我们只能说,那是一个缺乏善意感的时代,在“摆脱贫困”这个时代主题面前,一切的道德价值评判都显得苍白无力。

《激荡三十年》写的是1978-1992年之间企业的改革之路,改革之路充满艰辛,一批批曾经闪耀的“企业家”们,因为思想错误或者决策问题,而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那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给世人留下警醒。而那些有敏锐的“嗅觉”和独到的“眼光”企业领导者们,得以在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正是应了苏东坡的一句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激荡三十年(上卷)读书笔记 第(3)篇

从听吴晓波频道,每天学点财经知识,到加入书友会,激荡三十年一直是最喜欢的代表作。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从改革开放起,带领我们遍览祖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了解各阶段代表性企业尤其是私营经济的跌宕起伏,一叶而知秋,进而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图景 历史方略加深理解,对未来方向也有了些许认识和期盼。

曾在深工作多年,亲眼见证这座在邓爷爷的长远规划下发展起来的沿海城市,变化之大速度之快。而这只是这些年祖国变化的小小缩影。

曾经,由于资源有限,不得不实行计划经济。民营企业从开始的明令禁止,到与国企抱大腿式的合作,由于小而精,善于把握需求 灵活变通,逐渐从垄断式经济的夹缝中生存下来。既然不是主流,必然困难重重,不少尝试突出重围的创新企业家以失败而告终,甚至陷入牢狱之灾。而那些成功者,如王石 柳传志 史玉柱 褚时健等一批企业家,成为后来者的榜样。同时,另一批勇敢的先驱,如温州 海南 深圳前海等地的领导者们,也孤注一掷,以违背大局的方式带领当地人民致富,为当地的经济腾飞铺平道路。

进入新时代,有限的资源决定了供需不平衡仍是发展的主要矛盾所在。如同二十年前的海尔联想,包括如今飞速发展的BAT一样,企业的生命周期渐短,长尾理论决定了小企业将在春天的降临中百花齐放。

如今,不管是曾被视为夕阳产业的制造业,还是成为中流砥柱的服务业,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初见成效。新四大发明的共享经济 高铁 支付宝和淘宝,在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提速中,带来了生活的巨变,直接体现在人们支付 沟通 出行和购物方式的改变。

这些年,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精神世界也随之变化。年轻人不再急于为房车等物质束缚所累,而是将时间金钱投资于自我发展。也不再如前辈那样求稳 知足,而是时刻保持好奇心 危机感,求新求变,勇于拥抱新事物,善于踏出舒适圈。不少青年才俊不再为收到顶尖国企外企乃至政府部门的录取通知书狂喜,更愿意搭乘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顺风车,做自己的主宰。

在地球村,世界是平的,这对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意味着竞争的加剧。但另一方面,也因破除了体制机制的障碍,打破了竞争的天花板和隔离墙, 为个体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平台。

无论对国家 企业和个人,今天已很美,明天会更好。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