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明朝那些事儿2 读书笔记(3)篇

明朝那些事儿2
作者:当年明月
本书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明朝那些事儿2 读书笔记 第(1)篇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

明成祖朱棣 

1、明成祖朱棣n修书《永乐大典》11095册;n迁都并建设北京:注重整体规划,铺设了完整的下水道。五次亲征蒙古:先是打败了蒙古鞑靼势力(本雅失里和阿鲁台),又用神机营的火铳打败了瓦剌马哈木的骑兵。65岁时,死于远征途中。设立内阁,恢复锦衣卫,设特务机构东厂(首领是东厂掌印太监),设立巡抚—总督—督师制度。 

2、解缙:《永乐大典》主编,明代第一才子,但是因为投机行为拥护朱高炽,最后被朱棣所杀。 

3、郑和:七下西洋。 

4、张辅:平定安南(今越南),使用火枪、蒙狮子面的马打败了安南的象军队。 

5、沐英:善用火器,自朱元璋时代就开始镇守云南,利用三行火铳战法平定了云南叛乱。 

6、三杨之杨士奇:活跃于四朝的传奇文臣,首任内阁七位成员之一,拥护太子登基,但是为人非常低调。在回答朱棣两个致命问题“太子监国表现如何”“太子为何迟缓接驾”上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能力。 

7、三杨之杨荣:擅于判断。拦住要进南京城的朱棣说:“先去祭灵,还是先去继位?”朱棣去世后,第一时间传消息给太子朱高炽帮助登基。 

8、三杨之杨溥:在锦衣卫的诏狱中度过十年,坚持读书,出狱后得到了明仁宗重用。

 明仁宗朱高炽 

1、肥头大耳,身体残疾,品性温和,其上位离不开杨士奇的帮助。他是一位短命皇帝,但在任期间赦免了很多建文帝时的大臣。 

2、朱高煦与朱高炽的太子之争:先是打击了太子党的解缙,然后不断派人在朱棣面前诋毁朱高炽,在太子迎驾迟缓一事上推波助澜,太子党大受打击。但是,因为迁都时不想离开南京一事,惹到朱棣,被封到山东广饶,失去了成为皇帝的可能。其造反之心常在,最后向明宣宗投降, n

明宣宗朱瞻基 

1、在位十年,勤于政事,休养生息,创下“仁宣之治”盛世局面。其爱好是斗蛐蛐。政治上,为了制衡文官大臣,将皇权分为“票拟”权(内阁学士占有)和“批红”权(太监占有),加上开始教太监读书,从此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2、王振:教导太子朱祁镇读书的太监,和太子关系很好。在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等大臣或死或病后,王振开始大权独揽,成为明朝开国以来的最有权势太监。 n

八、明英宗朱祁镇

1、皇帝—俘虏—囚犯—皇帝:土木堡之战后,朱祁镇被俘为人质,但是他有感化敌人的能力,比如感化看守他的大臣等。 

2、蒙古族也先进攻明朝,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但在土木堡因王振的不懂军事、一错再错,导致20万明军(包括三大营)全军覆没、50多位大臣被杀。 

3、于谦:为人有能力且清廉。书生上阵,保卫北京城力挽狂澜,亲自镇守北京九门北边的德胜门,并使用军战连坐法和大炮打败了蒙古也先的进攻。 

4、石亨:在北京保卫战中和于谦并肩作战,但是最后成为敌人。镇守安定门,打溃蒙古瓦剌军。 

5、钱皇后:明英宗是俘虏时候,钱皇后等他哭瞎了眼、伤了腿,明英宗是囚犯的时候,钱一直陪伴他。 

6、太监喜宁:和朱祁镇被俘后当了汉奸,一直向蒙古人献策攻打明朝或陷害朱祁镇,但是被朱祁镇用计除掉。 

7、徐有贞:土木堡之变后建议南迁遭到谴责,后拥戴明英宗复辟,陷害于谦。最后因为和石亨等争权失败,被流放。 n

明代宗朱祁钰 

1、因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才当了皇帝,在位期间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在朱祁镇被接回京城后,一直心有戒心。 

2、朝廷斗殴:北京保卫战前朱祁钰摄政时,朝堂上发生斗殴,大臣群情激奋,在混乱中打死了三个太监(王振的同党)。

3、郭登镇守大同、杨洪镇守宣府,二人抵住了蒙古也先的进攻。 

4、杨善:(明朝第一辩手)。起初朱祁钰不想把朱祁镇接回去,随意指派了杨善担任使者,但杨还是凭着口才,在使团没钱、没物、没有说法的情况下把朱祁镇从蒙古也先那里接了回去。 

4、朱祁钰想把太子换成自己的儿子,为此贿赂大臣。但是换储没多久自己儿子去世了。当大臣提出要复储时,疯狂的朱祁钰全部对其廷杖伺候。 

5、在石亨、徐有贞等人操作下,朱祁钰临死前还是被朱祁镇复位当了皇帝。


明朝那些事儿2 读书笔记 第(2)篇

作者比较强调人的个性和作用,笔下的历史也带着温度。风格还是一如既往的幽默。但是个人总感觉心理描写太多了…虽然这些描写读起来很爽也很正能量,可终究还是作者主观推测构想比较多,所以总觉得有点违和,多了还有点腻。对这本书的体会和想法:n一是历史不仅仅由大人物引领,更是由许多小人物推动。即使是小角色有时也能决定大事的成败。二是当官真的很不容易啊。官级高了要懂得帝王心术,要提防政敌,要站好队,还要做好工作,要应对弹劾,一言不合就要出事。官级低了要看上级脸色,要上进,还要挣钱养家。即使是皇帝也各种身不由己和劳累,朱祁镇只因错信了王振就差点酿成亡国之祸,想想也是胆战心惊。做人真是各有各的苦处。三是深刻感受到了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邓和、杨士奇、于谦,这是始终坚持最初理想的人,纵然人生起起落落,但他们没有失去方向,他们是国家的守护者,也是自己的英雄。解缙则是另一种了,一身才气,奈何为权势所迷,最终也没落的个好结局。这是句容易说却不容易做的话,少年时总以为自己会成为某种想成为的人,可是不知不觉,连那个想成为的人的样子都忘了。诱惑太多了,能不为诱惑支配,留一份清明再好不过。最后,朱祁镇的故事真的感动到了。不知大起大落的人生于他而言是怎样的体验,大漠南宫之苦和皇帝生涯哪个更加深刻。曾有患难之交、贫贱夫妻的心酸,也有过万人之上的荣耀和权利,大概是不枉此生吧?nps:读到杨士奇这个名字忍不住想到了哈士奇,我好渣、←_←边读边忘的一只,苦恼。

明朝那些事儿2 读书笔记 第(3)篇

#7⃣4⃣#

《第二部》中我们读到了上马冲锋、下马治国的永乐大帝朱棣的辉煌一生:平定天下,国泰民安,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我们还看到了宽厚短命的明仁宗朱高炽、勤恳敬业的明宣宗朱瞻基合力打造的休养生息、清静养民的仁宣盛世......而更吸引我们眼球的莫过于明英宗朱祁镇坎坷传奇的一生:太子—皇帝—俘虏—囚犯—皇帝,他打错一仗(土木堡之耻)、信错一人(王振)、杀错一臣(于谦)……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部分解!

历史的魅力可能就在于它永远有无数的谜团让人们去探究,却总也找不出答案,让后人们在抽丝剥茧中体验那份成就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