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终点是死,是虚无,在终点找不到意义。于是我们只好说:意义在于过程,然而,当过程也背叛我们的时候,我们又把眼光投向终点,安慰自己说:既然结局都一样,何必在乎过程?”
这本书的评价很高,语言真实灵动,一篇非常好的心灵随笔,正如作者所说:“在思想的碰撞中,既有共鸣、又有抗争,谴责或辩护,都过于狭隘,这种对话式的理解才可以称作读书。”
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把人比做芦苇,是因为人很脆弱,很容易被人生的风雨吹弯、压倒;但也正因为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所以人这一根小小的,弱不禁风的芦苇,却有着强大的思考力和顽强的生命力,用自己缜密的思维和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寻找人生的道路。
没有人,宇宙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没有人赋予它意义;如果有了人,却没有思考,人类世界也是无意义的,因为它没有灵魂。所以,有思想,会思考是人类特有的,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有内涵。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通往远方的长路,那么,书籍就是我们可以借助飞翔的翅膀,它可以带着我们沿着人生之路飞往我们最终想要到达的地方。读书并不在于我们最终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思想观点,而是在于不断阅读,积累的过程。
生命是美好的,我们要在这美好的生命历程中多做一些美好而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平时不妨多读书,读一些能够带给我们启发和思考的书,让我们的人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意义。
人与永恒(珍藏版) 读书笔记 第(2)篇读哲学家的文学作品,不似心灵鸡汤,它带有点文字上的“计较”,有哲思,有深度,除了让身陷囹圄的人豁然开朗外,还能引人思考。只是我又不全喜欢哲学家的这种文学作品,当它涉及的主题内容在我心里没有争议时,我立马就觉得又是哲学家在玩文字游戏了,这似乎对周国平老师不太公平。每每读这样的书,总觉得需要的不止是心静,还得身在静处,不然会“浪费”与作者神游的机会,也容易失去让自己深度思考的机会。周的书大多宏大主题,生、死、时、空,二十多的年纪读到老成的语句时,总是忍不住在心里讥讽周几句:哲学家又泛酸了。但是大多时候还是被周的通透所折服,被周的文字所打动。看得穿未必是好事,走不出未必是坏事,人人都爱形而上,恐怕是有些太酸咯。高中时,书没读几本(到现在还是没读几本),特别喜欢这种大而空的论题,最喜谈人生,现在想起来,真是少不更事,弄得现在偶尔陷入矛盾,一时走不出,又是一副冷漠深沉的样子,这使得别人无所适从,而自己有时还挺享受。人生时时矛盾处处矛盾,悠着悠着乐着乐着,可以死,但别“老”啊。
人与永恒(珍藏版) 读书笔记 第(3)篇《人与永恒》nn看似朴实无华的文字,可句句割肉、扎心窝子。这本书好读,咀嚼后还蛮有意思的。在世间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又是最大的谜。于是不得已的人类开始解剖“生命”这具尸体。26个小章节,可以说,对于我的生命认知里,好像全部包罗住了,有趣的很!有惊喜、有抗争,文字和文字背后的内容都鲜活起来了。好似与作者围炉夜话,像老朋友,读者可以一声不吭,也可以抱起枕头砸过去……n但最终还是引导了我们倾听自己的声音,回到现实中,一些根本的局限性,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那就对暂时和相对的人生遭际保持心理距离吧,一切复活都在回忆中,一切超越都在想像中。简单、单纯、美好,丰富的安静;然后找寻一个角落的小位置,再俯瞰这个热闹的世界,不会“穿越、”不会“超越、”也不会“超脱、”如果能坦然一点点,哪怕指甲盖那么点儿,就是我推荐这本书的一点点价值!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