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打算爱一个人,你要想清楚,是否愿意为了他,放弃如上帝般自由的心灵,从此心甘情愿有了羁绊。
我觉得,盖茨比想清楚了。
这样近乎走火入魔的变态式的,我已经不知道能否称之为爱情了。我也分不清是不是占有欲或者什么畸形的心态作怪了。但是我可以确定的是,盖茨比是深深地念着黛熙的,念到心中无他,念到一切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她而做。
却要表现出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这是我看到的一部分盖茨比。他想要得到黛熙却不能像个初恋的孩子大声说出――因为他们已经熟识了,他体会黛熙的一丝一毫的心理,聚会后,他一个人怅然若失“她并不开心”,想尽一切办法只是为了吸引她的注意,就像感动世界却感动不了你。越喧闹,越孤独。
永远想要“回到过去”,理想一直是要与黛熙在一起,而且还要光明正大义无反顾地不顾世人眼光的在一起。这是我看到的另一部分盖茨比。不得不说盖茨比越这样“执迷不悟”,让人越是心疼,不知道他是否也曾深夜里怀疑过自己的执拗,怀疑过自己所做的意义,但是天一亮,他总会义无反顾地奔向他的黛熙,就像奔向早已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他一刻也不想离开黛熙,却不能容忍自己的下作的私奔,执拗地想要绅士地君子的在一起,却不知这从开始就是一个伪命题,用伪命题证明伪命题,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人的游戏。
结局让我想到电影《非诚勿扰》的舒淇,电影最后死心溺水被救重获新生一段,我想盖茨比要想要重获新生,就要威尔逊没有射中他的致命部位,让他在医院里躺个是来半个月,估计这小子也就涅槃了。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第(2)篇盖茨比为什么了不起?n1、从一只社会下层咸鱼通过不懈地努力(从他始终如一的作息表可以看出),终于一跃而起,跻入上层,成为令人羡慕与嫉妒的富豪。他成为了他想成为的样子,或许他心中觉得只有显赫的身份才能配得上与黛西的爱情。这也是他悲剧落幕的根源。2、执着又缜密的盖茨比,挥金如土且几乎终日不休地摆设着奢靡宴会,人五人六的“飞蛾们”趋之若鹜,展示着劣质的雍容华贵。这样声色犬马的场面,始乱终弃的情爱,转身即忘的浮夸,更是烘托出盖茨比的落寞与情深。他期待旧恋人黛西的光顾,表面上纸醉金迷的极乐行径并没有沾染他内心那一块净白:他痴心地憧憬着和五年后的黛西继续相爱如初。所以说,那些烂人,加起来都没有他高贵!n3、物是人非,梦已破碎,直到盖茨比丢掉了性命前一秒,他都不愿相信理想的幻灭。我想,当他脑海浮现那一支与黛西的共舞,他依然会欢欣,会得意,即使“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一定是有了那个时代的象征符号。在那个热闹的20年代,浮华的作派、喧闹的情调跃然纸上,讽刺的笔锋划开了美国20世纪“爵士时代”病态的美国梦——“任何人在美国,只要足够勤奋,坚持不懈地奋斗,便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n什么是更美好的生活,满溢的香槟?盛极一时的高朋满座?这本书逆水行舟地纠正着那个年代推崇备至的“美好的生活”。如今我们也身处“热闹”的年代,盖茨比所信奉的那盏绿灯,会不会在漆黑的水面指明我们的人生航向?n阿弥陀佛么么哒!n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第(3)篇无意中在微博看到这句评论:“ 每当你要批评别人,“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这小说篇幅比较短,但看起来比较费精力,因为用词隐喻很多,还有很多字句都要斟酌一下,物质并不能带来幸福或者快乐,拥有更多钱财的生活并不是更好的生活。他努力跻身上流社会,只是为了找回因贫穷而失去的爱情;这是他的悲剧下场的根源,也是他值得尊敬的原因。菲兹杰拉德通过盖茨比的遭遇和命运,对美国梦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这本小说放到现在也可以映射很多社会问题,纸醉金迷拜金主义以金钱论地位人们之间的关系大多都以利益作为连接?人为什么会变得冷漠?人活着的时候就可以讲交情,人死了交情就没了,盖茨比的了不起是让我们如何从悲剧中惊醒,不要随便去批判别人,因为表象往往与现实不相符,一不小心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