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倾城之恋
作者:张爱玲
热播电视剧《倾城之恋》原著小说张爱玲作品唯一授权正版。本书收录张爱玲于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包括《炉香》《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连环套》。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张爱玲前期的作品很有红楼遗风,那种阴沉湿冷的调子读多了其实也会让人不耐。下面几篇是读过之后比较有感触的。

《倾城之恋》

真的需要倾覆一座城,才得见那么一点真?故事看似圆满,细看又是以苍凉为底色。两个互相试探的高手,比不比得过一对装傻充愣的璧人?

计较是源自匮乏,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一种生存本能。露水情缘可以甚是慷慨,但挑伴侣自然是计较的。

有句话说,一对怨侣可能各自是别人的佳偶。其实一对佳偶拆开也可以各自欢喜的。只不过是因缘际会,在合适的时候,在特定的一个人身上投以心思罢了,上了赌桌的人哪个是想空手而归的?

只是如此世俗,真的很不浪漫,很没有柳原说的那种“罗曼蒂克的氛围”。

我宁愿相信张爱玲是很渴望真情的,也是能燃烧起来的那种人。只是生存本能和智慧压制了这种冲动,以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面貌来。

倾了一座城,牵了爱人的手走在街上,没能看到海子形容的太阳,而是潮湿空灵的天,心情也竟是迷惘怅然。

让人想起theshy 剑魔一跳四之后绕路而走,有种莫名的空虚充斥在足迹里。

怎么办呢?赢了也空虚,你娶了我也空虚。太执太好胜,非要看破,到头便只剩一片虚空了。只希望虚空的尽头还有你吧。

《第一炉香》

一个略有姿色又家境普通的年轻女人,一路要面对的诱惑真的太多了。

但是一头扎进名利场,最后被一个风流倜傥的男人救出来的几率有多少?

所以说有些选择一做了就是错。错在你并不特别,错在世间就没有血赚的事,命运暗中已把一切都标好价格。

跪着拉扯命运的裤腿,哭喊着说“我是为了爱啊”的少女啊,就让命运把权贵的皮扒了看看吧,再问问自己是否还爱那个平民的他。

我们很难讲,爱一个人是爱他本身,还是他身边簇拥着的一切。也因为两者不可分割,爱极易成为借口。

明明就是看上钱和身份了,又怜惜自己的尊严,能不能包裹成是爱呢?残忍之处是自欺也不自知。何况乔琪乔本身就是那种露出段脖颈都让人想吻的男人啊。

唉。太想出人头地还是会卖身的,不还是想通过婚姻换个活法吗?这就是新独立女性的困境。

野心又掩饰不住,自己的本事又不够,只能靠男人劈路,再用爱情这个名号来遮挡一下。

我不知道张爱玲为什么这么写。她笔下的人物并不可爱,但是又无法投掷恨意。似乎总让人觉得,既然都是普通人,那就先原谅自己的自私,这样就能谅解他们的自私了吧。

埋藏欲望的双眼是不甘黯淡的,有些人宁愿主动选择堕落,都要接近暗藏玄机的诱惑。只希望日久天长琪乔能萌生爱意,或是过个几年香港一炸,再来个倾城之恋吧。

《茉莉香片》

最侵蚀人的莫过于怨气和恨意,那种回忆往事时的凄苦,就如伤口裂开后上涌的黑血般清晰。

所以很怕偏执又敏感的人。一出戏能被他们变着法演绎千万遍,即使面上依旧是那般淡。因为所有不被爱的苦都需要一个出路,世间所有人都欠他一份心头血。

只因为遭过痛苦。

学心理最不愿意承认的就是,有的人一辈子都在修正原生家庭留下的错误认知。他绕了那么久,用尽全部的力气,只为了完成一件事,就是为了逃开一直在身后追杀着的阴霾和痛苦。

所以为人父母该对小孩子好一点。不然还会有无数个怨童,到死都意难平。

不断吞吐痛苦,到底是因为难以忘记,还是也靠着舔舐这痛苦为生呢?

久了就不觉得苦了吧,甚至有甜味,毕竟能用过去搪塞将来。

“如果你了解过去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张爱玲还是有情的,有情才写怨,才能了解这种作茧自缚的心境。

《心经》

这篇像是用古典写病态的实验品。 张爱玲不适合写太明显的病态(乱伦这种程度的畸恋)。她适合写那种隐藏极深的偏执,虽然带着几分中国女人的隐晦狡黠,但始终维持着那一份面子和姿态。李碧华才适合写明面的偏执甚至是变态。

看这篇的感觉是,大家闺秀突然撕衣而起,跳了一曲《极乐净土》。

我寻思着不对啊,该跳交际舞罢?

李碧华和严歌苓被低估了。

《金锁记》

这篇看完后很有些意犹未尽的味道。作者塑造得比较用力,一个封建社会压迫下被扭曲继而压迫下一代的女人跃然纸上。

判断一个人的品性需在他得势掌权之后。谁的八面玲珑长袖善舞,不是为了日后的恣意妄为呢?老实人受尽欺压和眼色,翻身后才暴露出自己的本色。

在岁月中模糊面目,一手泯灭初心,只为了活下去。以德报怨是圣人之举,众生只会造怨传怨,没有消怨的道理。

这就是普通人的格局。天高海远也走不出这么一个境,它是完全符合人的性情规律的。就那么明晃晃的,靠着家庭的代际传递效应,张牙舞爪地制裁着一切。

人若能倾覆一切,拔地而起,或许能靠积聚起来的势来修正一下命局。

也就这点希望了吧,但也总比没有要好。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倾城之恋》初看这本书的名字时,以为“倾城”只不过是形容这段感情很浪漫,很美好。直至读完这个故事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所谓的“倾城之恋”,真的是在一座城快要倾亡之时相恋的(我是这么理解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好像作者看透了这世间的情情爱爱,然后作为一个过来人或者旁观者冷静的叙述着每一个故事。她又好像是一位时间使者,规划好了故事中每一位主人公的时间线路,从出现到消失,不多也不少。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想法就是:每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都特别的清醒,她们都对生活一样的充满了希望,可是她们却在清醒中沉沦,在清醒中作践自己。在《第一炉香》中,乔琪对威龙说:“薇龙,我不能答应你结婚,我也不能答应你爱,我只能答应你快乐。”乔琪的态度多么的简单明了,可威龙还是陷进去了。

然而不管是葛薇龙还是白流苏,亦或是​七巧,亦或是霓喜,她们都清楚自己的处境和遭遇,可越是清醒,便越是随波逐流,放任自己。

这是第一次看张爱玲的书,第一篇《第一炉香》​看完之后,我就在感叹,这么渣的男人,竟然还有女人人会念念不忘。直至读完了整本书,我才发现,这本书中的男女主人公之间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份相濡以沫、至死不渝的爱情,有的只是利用,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这是,首次读张爱玲的作品。

一九九五年的一天,张爱玲在美国孤寂无声地走了。几天后,别人在她的寓所里发现了她的尸体。

在她的作品中,令人惊叹于她对人物周遭环境的描写,比喻拟人这些我学过但都用不到作文中的写作手法体现的淋漓尽致,万分佩服。

终其一生,她的文章风格始终笼罩在郁郁寡欢气息的笔调下。读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里更品其平添一份凄凉。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作品却达到了她人生中最辉煌的巅峰时刻。她的作品,如《金锁记》、《花雕》都有着不完美的结局。但是,她却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情怀的眷恋与不舍。

翘首回望,人生都是充满故事的。或是轰轰烈烈,抑或平淡无奇。但毋庸置疑的是,张爱玲却成为文学史上的奇迹,闪烁着灵异的光辉,似乎世间的光芒只为衬托她的存在而存在。 她,有着灵动飘逸的气韵,有着傲骨旷世的才华,有着高贵典雅的气质。她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有着缺少父爱的凄凉童年,有与胡兰成相遇相知的浪漫,有赖雅余生陪伴的温馨。她的一生足矣。

每个故事都让你真真的将人性看透了,接下来再多看看她的作品,想了解这位传奇的女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