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3)篇

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
她以一支笔坚持看守个人文字上的简单和朴素;从遥远的撒哈拉到敦煌戈壁,她不随波逐流,也不诠释人生,只做生活的见证者;她是我们心中浪漫、洒脱、真性情的永远的三毛,永恒的传奇。她以“三毛”的笔名,写下脍炙人口的散文,造就了流浪文学的经典之作,畅销三十余年热度不减,并唤起了无数人心中的撒哈拉之梦。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尚且知道珍爱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脸孔,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三毛与荷西苦中作乐的婚姻生活、撒哈拉威人的异域文化,以及沙漠地带的动荡局势……十几篇质朴的散文,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第(1)篇

一直不喜欢三毛,但难免自我怀疑,是不是犯了刻板印象的毛病,连她的书都没完整读过凭什么断言呢?n闲来无事拿起撒哈拉的故事再读,两篇故事读完彻底放弃。我不喜欢她,难以接受她的文字中无孔不入的自我刻画和标榜。前两篇故事大概讲说,她是如何的独立、贤惠、聪明、善良、博爱、有同情心、过目不忘…不会治病也能凭借博览书籍和纪录片的基础、超人的见识推理,屡见“奇效”,好的,牛逼,姑且认为都是真事儿,那么除此之外呢?在看病事件中还有什么见闻感受呢?没了。文字的背后是倾诉欲,我相信作者产生倾诉欲之前,一定是自己曾被某个场景、某个事件、某种想象启发和震憾,这才有了之后的作品。这个过程离不开自身的情感经历,但是,要是整个儿的倾诉欲总以自我为中心,过度自我关注,自我感动,明里暗里地抬举自己,只能说明品味不高,文字再好也白搭。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第(2)篇

我的天,三毛真的家世显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摩登女郎。有很多的男朋友,生活肆意张扬,家庭幸福,在爱中长大。婚后丈夫也体贴入微,富有生活情趣。因为没有实际受过苦,所以才会生出自己不同凡人的感觉吧。可实际上,联想后来的遭遇,才会觉得上帝真的很公平,很残忍。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高中时期,那个时候很多细节看不太懂,只注重了撒哈拉的风土人情,看看远隔天里之外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时隔多年再看,却有了更多的感触。首先无法想象这是70年代的生活,70年代的大陆,还是骑着自行车,穿着蓝黑色粗布衣裳的年代,75年甚至还没有改革开放,更不要说家庭用车,长裙,和艺术品了。其次,荷西的公司竟然在西班牙的殖民地工作,开采着殖民地的矿藏,却在发大财。时局动荡的时候,其实也不太值得可怜。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第(3)篇

《撒哈拉的故事》反复看了好几遍,许是我固执浅显,我开始翻第二遍并不是因为我要回味,而是为了找到“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在书中的出处。先入为主的思想让我一直以为这句话出自于这本书里,可是我一直没翻到,这让我很痛苦。这个心态是很不好的,看书不是生郁结,而是让心让眼明朗。固执是对对的人和事,而不是对错误的执念。因为因着不是主体的执念会让我忽略了观看中其他的风景。我以前在一些书摘的句子里知道了三毛,那些句子总是深入心灵引发一阵颤动,看她的文字让我觉得有种痛快淋漓的洒脱,也会想其中一些话一些情景,思索为何有人能够说出这般极致的话来。在闲下来的时光里,我一定抛开我先入为主找以前看过的书摘的思想,静静地重新出发看书里时光。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